台灣漁業迎向數據化革命!《AI型漁・智慧漁業座談會》聚焦落地應用

由立法委員許智傑辦公室及高雄區漁會、台灣區遠洋鰹鮪圍網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共同推動的《AI型漁・智慧漁業座談會》,於今(25)日在高雄盛大舉行。活動邀集了中央與地方政府、漁業團體、企業、專家學者等重量級貴賓,並匯聚了水產養殖、電機工程、數位轉型等領域的頂尖專家,吸引超過百位漁業界代表與產業先進與會,共同探討人工智慧(AI)如何為台灣漁業注入轉型升級的強大動能。
「傳統漁業智慧結合人工智慧,將為產業帶來革命性改變。」立法委員許智傑指出,黃仁勳稱讚高雄是全球孿生智慧城市典範,目前高雄已將民政、戶政、交通號誌等系統數位化,建築物資料也以不同顏色標示屋齡,建立完整城市資料庫,「AI要進入各行各業,但不能單打獨鬥,需要產官學攜手合作。」
「台灣第一個國際化的產業就是漁業,尤其是遠洋漁業。」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副局長羅長安指出,在AI與晶片技術精進、傳輸頻寬加大的年代,若能透過系統整合魚探機、魚群偵測與遙測功能,將可有效精簡人力、降低逐年攀升的人力成本。
「未來勞動力短缺將是漁業面臨的嚴峻挑戰,智慧化是我們必須走的正確道路。」農業部漁業署署長王茂城強調,傳統漁業習慣「先抓、先養再說」,但現在必須面對國際水產品消費趨勢要求衛生安全、合法生產、友善環境及重視漁工人權,加上台灣少子化衝擊,智慧化與AI應用已是漁業轉型的關鍵解方。
「科技不是要取代漁民,而是幫助我們做得更好。」高雄區漁會理事長、台灣區遠洋鰹鮪圍網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一茂指出,智慧漁業正在改變產業生態,透過AI預測魚群位置、分析海況,能有效降低燃油浪費、提升捕撈效率;感測器與智慧餵食系統更能減輕人力負擔,提升養殖穩定性。

(圖說:立法委員許智傑與農業部漁業署、高雄市政府及產官學研代表共同出席《AI型漁·智慧漁業座談會》,聚焦AI落地應用、推動智慧漁業升級。)
本次座談會專題演講陣容堅強,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洪明昌深入剖析了 AI 在精準養殖的應用潛力,他指出,台灣養殖漁業面臨的三大困境:人口老化、24 小時無休的工作型態,以及複雜的養殖技術難以傳承,為了解決產業痛點,團隊開發智慧投餌系統,透過水中電流值與聲波監測,精準判斷魚群進食狀況,也研發斷電警報系統,克服偏鄉網路不穩的問題,改用室內電話與手機雙重通知,成功搶救多次停電危機。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總經理溫紹群則從數位轉型角度,提供了產業升級的策略思維,他指出,過去三年的AI 只是回答你的問題,但現在的 AI Agent 不只會想、還會做,從遠洋漁業的技術密集需求,到養殖業的分散經營困境,AI 都能提供解決方案,透過雲端共享服務,降低資本支出,但法規制定需要跟上腳步,在促進產業發展與風險管制之間取得平衡。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張忠誠則分享從 2000 年開始,無論是遠洋捕撈或水產養殖都陷入停滯,近年AI 不只能預測魚群位置、提升航線,更能透過無人機、無人船進行監測,甚至提前預測最佳捕魚地點。在養殖領域,張忠誠團隊多年前就開始研發 AIOT 養殖系統,從魚體量測到智慧投餌,全數自製模組化設備「AI 賦能漁業,各國都還在初步階段,誰能捷足先登就各憑本事。」
壓軸的圓桌對談,更邀請到所有講者及立委許智傑同台,共同探討「國際間人工智慧為漁業的加值應用與實踐」。
許智傑強調,台灣遠洋漁業位居世界一流,90%集中在高雄,並分享先前舉辦的AI農業座談已有初步成果,農業也獲得實質幫助,未來也期望逐步推動高雄的AI轉型,從漁業到個人生活,並以人手一個「AI小秘書」為願景,期許為漁業打造專屬智慧助手,讓 AI 不再只是科技名詞,而是真正能幫助漁民豐收、守護海洋的永續技術。
- 記者:Knowing新聞
- 更多科技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