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加速自動化:十年內取代60萬美國職位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全球電商巨擘 Amazon 再次掀起勞動市場震撼:根據《 The New York Times 》援引其內部策略文件與員工訪談報導,Amazon 計畫在美國於 2033 年前透過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避免雇用超過 60 萬名員工。儘管該公司預計此期間整體銷售量將約為當前的兩倍,卻擬藉由機器替代人力以實現成本壓縮。
根據文件顯示,Amazon 的機器人團隊目標為自動化其全球營運的約 75 %,並預計在未來數年內於美國裁撤約 16 萬個崗位(即原本須招聘的職位),目標時間為 2027 年。同時,從 2025 至 2027 年,自動化帶來的成本節省估計達 126 億美元。每件倉儲加交付產品可節省約 0.3 美元。
自動化進程與潛在影響
Amazon 此次的自動化計畫涵蓋倉儲、包裝、撿貨、物流配送等多個環節。文件指出,若達成「75 %營運自動化」的目標,意味著機器人與自動系統將取代或大幅改變原由人類完成的工作方式。
這種大規模的自動化若實現,將令 Amazon 從一個傳統上雇用大量員工的公司,轉變為可能 淨裁員 的企業。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 Daron Acemoglu 在訪談中指出:「沒有人比 Amazon 更有動機找到自動化的方法。一旦他們做出來並能盈利,這將蔓延至其他公司。」他警告,若如此,可能「美國最大的私人僱主之一將成為淨毀滅工作者,而不是創造者」。
公關策略:語彙與形象轉型
面對潛在的公眾反彈與社會責任質疑,Amazon 被報導考慮在品牌與內部文件中避免使用「自動化」(automation)或「人工智慧」(AI)等敏感詞,而改用「先進技術」(advanced technology)、「協作機器人」(cobot)等較為溫和的用語。文件中也提及,公司探討參與社區公益專案,以塑造「良好企業公民」形象。
不過,Amazon 向《紐約時報》回應稱,這些洩漏文件並不完整,亦未代表其整體招聘策略,公司並未指示高階主管必須避免特定術語。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背景與勞動市場脈絡
這並非 Amazon 首次大幅投資自動化。此前報導指出,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已部署大量倉儲機器人,且正加速試驗更先進、類人型配送機器人。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多項研究指出,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對低技能職位造成較大風險,而對高技能職位則可能帶來輔助或提升效果。例如,一項針對美國的研究指出,替代型自動化 AI 已經對就業與薪資產生負面影響,而增強型 AI 則更可能提升高技能工作者的報酬。
因此,Amazon 的此波策略並非孤例,而更像是大規模產業變革的縮影。對美國、乃至全球的勞動市場而言,若此種模式被廣泛複製,將引發更深層的職業結構、技能要求與社會保障討論。
雇員與招聘策略:轉變中的張力
Amazon 雖然表示其文件不完整,但其內部對未來招聘與人力結構轉變的調整,已透過 CEO Andy Jassy 的員工備忘錄向內部透露:他警告說,「在接下來幾年,我們預計總體企業人力將因為廣泛使用 AI 而減少」;他鼓勵員工:「對 AI 保持好奇、接受培訓、用 AI 實驗,才能在公司未來轉型中佔有優勢」。
這也說明,即便是在白領或辦公環境中,自動化與 AI 亦正在重塑工作型態。Amazon 的動作可能只是更廣泛變化中的一環。勞動市場分析者指出,過去工業自動化主要影響的是製造業,但今後隨著物流、倉儲、配送、甚至辦公支援職位被技術替代,影響範圍將擴散。
風險與爭議:勞動、社會與政策面向
由於 Amazon 的規模之大,其自動化所造成的衝擊不僅限其內部員工,同時具有「示範效應」:一旦其證明在大規模運營中能有效取代人力並保有營運增長,其他零售、物流、製造業將可能迅速跟進。這對整體勞動市場構成系統性風險。
另一方面,社會與政策層面亦提出多項疑問:
- 巨量職位消失後,工作者該如何就業轉型?
- 技能不足與地域差異(如中小城市或落後地區)將承受更大衝擊。
- 若淨裁員成為趨勢,社會保障與再就業培訓體系是否充足?
- 技術進步是否真的伴隨新工作機會產生?或只是少數高技能受益者的遊戲?研究指出低技能職位因替代型 AI 受到較大負面衝擊。
長遠展望:機會與挑戰並存
儘管潛在風險甚巨,但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亦帶來效率提升與新產業機會。對 Amazon 而言,若能成功自動化並提升服務品質,其在營運成本、配送時效與客戶體驗的競爭優勢將大幅增強。從公司立場看,節省每件貨品約 0.3 美元,從 2025 至 2027 年預估節省 126 億美元,代表一套可觀的成本結構優化。
對勞動者而言,轉型亦不是零可能:那些能掌握新式機器監控、維護、程式設置、數據分析與自動化流程管理技能的人,將在新生產模式中佔有優勢。而這也是 Amazon 內部正在傳達給員工的訊息:擁抱變革、學習 AI 與機器人技術,是未來職涯的重要選項。
但關鍵在於:社會與政府機構需同步思考如何為可能失業的大量人群提供支持,包含職業再訓練、技能轉換、創業扶植、以及針對受衝擊最深的地區實施經濟補償或重點扶持政策。歷史經驗亦提醒:當大規模自動化來臨,小城市或技能基礎薄弱地區往往首當其衝。
Amazon 此次洩露的策略文件,若內容準確,將成為企業自動化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從「以人為核心」的大型僱主轉型為以機為主導的運營模式,不僅改變公司本身,也可能為整體產業勞動結構帶來深遠變革。Daron Acemoglu 的提醒耐人尋味:一旦 Amazon 成功推動這樣的模式,「其他公司也會跟進」。換言之,這不只是 Amazon 的內部議題,而是整個美國乃至全球勞動市場都必須面對的變局。
對於工作者、政策制定者與企業領袖而言,拋開情緒與道德議題,真正要思考的是:當「人力」與「機器」的界限愈發模糊,我們如何重塑「工作」的意義?如何讓更多人得以轉型、有尊嚴地在新經濟中參與?Amazon 的這一步,或許只是開端,而我們正處於一場技術、勞動與社會共同演化的關鍵時刻。
資料來源:https://www.theverge.c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 記者: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 更多科技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