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糖汽水每日一罐,糖尿病風險增38%:澳洲研究揭示“無糖”飲料潛在危機
代糖汽水增加糖尿病風險
**墨爾本,2025年8月**——在健康意識日益高漲的今天,許多人選擇代糖汽水作為含糖飲料的替代品,認為這樣能減少糖分攝取。然而,澳洲一項最新的大型研究卻顯示,這種選擇可能並不如想像中安全。研究指出,每日飲用一罐代糖汽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竟增加了38%。
代糖飲料與糖尿病風險的關聯研究
這項由莫納什大學、RMIT大學及Cancer Council Victoria聯合主導的研究,發表於《Diabetes & Metabolism》期刊。研究團隊追蹤了超過36,000名年齡介於40到69歲的澳洲成年人,長達近14年的時間。研究結果顯示,每日飲用代糖汽水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38%顯著相關;相比之下,飲用含糖汽水的風險僅上升23%,且在調整體重因素後,這一關聯趋近消失,顯示其風險主要來自體重增加等因素。然而,代糖飲料的糖尿病風險在調整體重後仍顯著存在,揭示可能存在更直接的代謝干擾機制。
(圖/AI生成示意)
研究方法與發現
縱向隊列研究設計與資料收集方法
這項研究採用縱向隊列研究設計,納入來自澳洲不同地區的成年人,初次資料收集涵蓋飲食、生活型態、體重等資訊,並以問卷與醫療資料追蹤其病程。研究詳細考量了體重(BMI、腰臀比等)、飲食品質、運動程度、社經地位等多種可能干擾因素,確保結果更具可信度。
代糖飲料與糖尿病風險的關聯
研究的關鍵發現包括:每日飲用代糖汽水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相較不飲用者高出38%;而飲用含糖汽水者則僅高出23%。調整體重後,含糖飲料的風險關聯消失,唯獨代糖飲料的風險仍存在。這顯示代糖飲料可能透過其他代謝機制影響血糖調節,而非僅僅是體重增加所致。
潛在機制與專家觀點
代糖飲料與糖尿病風險的潛在機制
目前,研究團隊尚未確定代糖飲料增加糖尿病風險的具體機制,但可能包括人工甜味劑誘發胰島素反應,即使無實際攝入葡萄糖,甜味刺激可能誤導身體啟動胰島素分泌。此外,甜味劑可能改變腸道菌相,導致代謝調節混亂。
(圖/AI生成示意)
代糖飲料的潛在健康風險
莫納什大學的研究資深作者Barbora de Courten教授指出:「雖代糖飲料常被建議給糖尿病高風險者飲用,但我們的結果卻發現潛在的健康風險,必須重新評估其安全性。」她進一步呼籲公共衛生政策不應只針對含糖飲料,也必須關注代糖飲品,可能需要更全面的稅制或飲用限制。
公共衛生建議與未來研究
減少含糖與代糖飲品的攝取
基於這些發現,專家建議消費者儘量減少含糖與代糖汽水的攝取,以水、無糖茶、氣泡水等替代。醫療專業人士應重新評估代糖飲品對糖尿病高風險者的建議方案。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則應考慮擴大飲料管制範圍,可能納入代糖飲料課稅或警語標示措施。
未來研究方向:人工甜味劑與健康影響
未來的研究方向包括進行隨機對照試驗(RCT),將人工甜味飲料與安慰劑或水飲用控制組進行比較,觀察胰島素反應與血糖變化;以及探討不同甜味劑對腸道微生物群與代謝相關標誌物變化的影響。此外,多國跨文化研究也將有助於了解不同地區、種族或文化背景下的影響。
無糖飲品的潛在健康風險
這項研究的發現提醒我們,即便是標榜“無糖”的飲品,也可能隱藏著健康風險。消費者在選擇飲品時,應更加謹慎,並考慮長期健康影響。
每日一罐代糖汽水,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38%——澳洲最新大型研究揭示“無糖”未必安全
墨爾本,2025年8月––你可能認為「代糖汽水」是不含糖的健康替代品,但一項最新長期研究指出,即便每日僅喝一罐,仍可能顯著提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由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RMIT大學及Cancer Council Victoria聯合主導的這項研究,於《Diabetes & Metabolism》期刊上發表,追蹤超過 36,000 名年齡介於 40 到 69 歲 的澳洲成年人,追蹤期長達 近 14 年。研究結果顯示,每日一罐人工甜味汽水(diet soda)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 38% 顯著相關;相比之下,飲用含糖汽水的風險僅上升 23%,但在調整體重因素後,這一關聯趋近消失,顯示其風險主要來自體重增加等因素。而代糖飲料的糖尿病風險在調整體重後仍顯著存在,揭示可能存在更直接的代謝干擾機制。(www.ndtv.com)
一、研究架構與追蹤方法
研究設計:採用縱向隊列研究設計,納入超過 36,000 名來自澳洲不同地區的成年人,初次資料收集涵蓋飲食、生活型態、體重等資訊,並以問卷與醫療資料追蹤其病程。
追蹤期間:平均追蹤時間接近 14 年,讓研究能觀察長期飲用習慣與糖尿病發生間的關聯性。
控制變項:詳盡考量體重(BMI、腰臀比等)、飲食品質、運動程度、社經地位等多種可能干擾因素,確保結果更具可信度。(www.ndtv.com, nutritioninsight.com)
二、關鍵發現一覽
代糖飲料風險顯著高於含糖飲料
每日飲用代糖汽水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相較不飲用者高出 38%;而飲用含糖汽水者則僅高出 23%。調整體重後,含糖飲料的風險關聯消失,唯獨代糖飲料的風險仍存在。(www.ndtv.com)
體重非唯一中介因素
含糖飲料引發糖尿病風險的路徑主要透過體重增加,但代糖飲料的關聯在控制體重後依舊存在,指出其可能透過其他代謝機制影響血糖調節。(New Atlas, ScienceAlert, 紐約郵報, 新聞澳洲, The Sun)
潛在機制待釐清
雖然目前尚無確定機制,但研究團隊與相關媒體指出可能包括:
人工甜味劑誘發胰島素反應:即使無實際攝入葡萄糖,甜味刺激可能誤導身體啟動胰島素分泌。
腸道菌群干擾:甜味劑可能改變腸道菌相,導致代謝調節混亂。(cysoda.com, The Sun)
三、專家觀點與研究意涵
Professor Barbora de Courten(莫納什大學,研究資深作者)指出:「雖代糖飲料常被建議給糖尿病高風險者飲用,但我們的結果卻發現潛在的健康風險,必須重新評估其安全性。」(www.ndtv.com)
她進一步呼籲:「公共衛生政策不應只針對含糖飲料,也必須關注代糖飲品,可能需要更全面的稅制或飲用限制。」(紐約郵報, The Sun)
多家媒體與產業觀察者認為,這些發現可望在未來促使政府立法修訂,如擴大飲料稅課對象、強化飲料標示,或推動「健康替代品」的公共教育。(新聞澳洲, The Times of India)
四、公共衛生與消費者策略建議
對象
建議方向
消費者
儘量減少含糖與代糖汽水攝取,以水、無糖茶、氣泡水等替代
醫療專業
建議至少與糖尿病高風險者,重新評估代糖飲品的建議方案
政府/政策制定者
擴大飲料管制範圍,可能納入代糖飲料課稅或警語標示措施
研究機構
推動進一步實驗性研究,以確認代糖甘味的生理影響與機制途徑
五、未來研究方向
目前仍為觀察性研究,無法明定因果關係,因此後續倡議包括:
隨機對照試驗(RCT):將人工甜味飲料與安慰劑或水飲用控制組進行比較,觀察胰島素反應與血糖變化;
腸道菌相機制研究:探討不同甜味劑對腸道微生物群與代謝相關標誌物變化的影響;
多國跨文化研究:是否不同地區、種族或代謝背景下,代糖飲料效應有所差異;
長期健康結果追蹤:如心血管疾病、腎功能影響、認知退化等多重慢性病結局。
六、結語
這項研究挑戰了長久以來人們對「代糖汽水無害」的既定認知。研究顯示,即使不含熱量的飲料,也可能透過非體重 related 機制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從消費者自身健康到公共政策規劃,都值得根本性檢討。未來,科學家、醫療體系、政策制定者與消費者需更謹慎對待這類產品,謀求更安全、更透明的飲料選擇與健康指南。
若您需要進一步展開特定段落,例如深入解析機制、健康影響比較、政策回應等,我也可以繼續協助補充。
更多eNews報導
日圓甜甜價再現!今早出現「0.2019」 10萬台幣換出近50萬日圓
土城惡男當街殘殺妻子、小姨子!死者身份曝光 李進良悲痛:幫到底
- 記者:吳之亨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