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火力發電廠 我寧願住核電廠旁邊 蘇一峰的觀點引發熱議
蘇一峰拋震撼言論:比起火力發電廠 我寧願住核電廠旁邊
台灣「非核家園」政策正式上路已滿一個月,能源轉型進入關鍵時刻。然而,火力發電與核能安全的長期爭論並未隨之消退。知名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近日在社群媒體上發表一段直白而犀利的言論,拋出「如果要選擇居住環境,我會秒選核電廠,而不是火力發電廠」的觀點,立刻引發社會各界熱議。
背景:能源轉型與空污爭議並存
台灣自宣布邁向「非核家園」政策後,核電機組陸續除役,火力發電在能源結構中佔比持續增加。雖然可再生能源發展加速,但穩定性與供電量仍有限,使燃煤與燃氣發電成為當前主力。然而,火力發電長期被批評是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對空氣品質與國民健康造成衝擊。
根據環保署資料,燃煤火力發電排放的PM2.5、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是影響空氣品質的關鍵因子,長期暴露可能增加肺癌、心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相較之下,核電雖存在輻射外洩的潛在風險,但在正常運轉條件下,輻射暴露量遠低於醫療檢查等日常輻射來源。
(圖/AI生成示意)
事件經過:醫師「秒選核電廠」的理由
蘇一峰在其臉書粉專發文指出,如果必須在火力發電廠與核電廠旁邊擇一居住,他毫不猶豫地選擇核電廠。他直言:「PM2.5是一級致癌物質,無孔不入!每年台灣有一萬人死於肺癌,數萬人死於空氣污染;至今,卻沒有任何人因核電廠輻射外洩死亡。」
他進一步以醫療角度補充,如果民眾害怕輻射,「去醫院安排一次電腦斷層檢查,輻射劑量就等同於核電廠周邊居民一年的輻射暴露量。」此言論旨在強調,社會普遍對核電的恐懼可能被放大,而對火力發電造成的空污危害卻相對忽視。
醫界觀點:空污是「慢性殺手」
身為胸腔科醫師,蘇一峰長年關注空氣品質與呼吸疾病的關聯。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指出,PM2.5對呼吸道的傷害是「無聲的殺手」,長期吸入會導致肺部慢性發炎,增加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與肺癌的風險,且影響不限於呼吸系統,還可能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全身性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700萬人因空氣污染而死亡,其中相當比例來自燃煤發電、交通廢氣與工業排放。蘇一峰指出,台灣的火力發電廠多位於人口密集或空氣流通不佳的地區,如中部與北部沿海,對周邊居民健康影響不容小覷。
(圖/AI生成示意)
網友反應:多數贊同,亦有人質疑
此番發言在社群媒體引發廣泛討論。部分網友直言贊同:「我住林口火力發電廠旁邊40年,空污真的很明顯」、「台電員工在核電廠工作這麼多年,有聽說誰因輻射生病嗎?」、「我台中人,一定選核電廠,火力太恐怖了」。
也有網友提出質疑,認為核能事故雖少,但一旦發生將造成不可逆的災難,「火力是每天吸毒,核電是賭一次大爆炸」。另有環保團體提醒,核廢料儲存與最終處置問題仍是核能推廣的最大障礙之一,不能僅比較日常排放風險。
能源專家:兩者風險性質不同
能源政策學者分析,火力發電的風險屬於「確定且持續發生」——空污與溫室氣體排放每天都在影響環境與健康;核能則屬於「低機率高衝擊」——平時運作風險極低,但若發生重大事故,後果可能極其嚴重。
因此,社會對兩者的接受度,往往取決於民眾對「慢性危害」與「突發災難」的風險感知差異。蘇一峰的發言,正是將焦點拉回到空污對健康的長期威脅。
政府立場與後續觀察
行政院能源政策目標在2025年前達成「非核家園」,同時加速再生能源發展,並以天然氣取代部分燃煤。但政策推行過程中,火力發電的比例仍高,引發中南部居民對空污的強烈不滿。
對於民間聲音與醫師觀點,經濟部與環保署尚未針對蘇一峰言論作出正式回應。然而,這場關於核能與火力的風險比較,勢必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持續成為輿論焦點。
結語:健康風險如何取捨?
蘇一峰以醫療專業提出的選擇,雖引發兩極化反應,但至少促使更多人重新思考能源與健康的關聯。究竟社會應該優先避免「日常慢性毒害」,還是絕對防範「極端低機率的災難」?這不僅是技術與科學問題,更涉及價值觀與政策取向。
在可再生能源尚未完全取代傳統能源之前,台灣的能源結構仍將在火力與核能之間尋求平衡。蘇一峰的言論,或許只是眾多討論聲音中的一個,但它提醒了我們:真正的能源政策辯論,不能脫離對人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的核心關注。
更多eNews報導
「孫生離世,我也會離世」網紅DK道歉關機 坦言:聖母病發作
18億Gmail用戶注意!Google發布紅色警報:接到「1類電話」立即掛斷
- 記者:吳之亨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