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核電全數停機後 經濟部:電價仍低於日韓 引發網路論戰

隨著「核三延役公投」日益逼近,圍繞台灣能源政策的討論也日趨熱烈。經濟部於8月19日透過官方臉書發布貼文,強調即使台灣於2024年5月17日正式停用所有核能發電機組,但電價依舊低於日本、韓國等鄰近使用核能的國家。該發言一出,立即在社群網路上引起兩派論戰,不僅凸顯民間對能源議題的高度關注,也再次將核電存廢、綠電補貼、電價公平等議題推上輿論浪頭。


經濟部貼文:停用核電後,台灣電價仍低於他國


根據經濟部在臉書上的貼文內容指出,近期部分言論宣稱「如果不支持核電,電價將漲到5.5元」,對此經濟部回應強調,能源政策本應可公開討論,但針對「使用核電是否能帶來更便宜電價」的假設,經濟部認為未必成立。


經濟部進一步說明,目前日本的核能發電占比為8.3%,韓國則為31.7%,兩者皆高於台灣目前的0%,但其住宅電價皆比台灣高出至少4成,工業用電價也遠高於本土水準。這項資料被視為政府對「停用核電是否必然導致電價上漲」的具體反駁,並試圖釋疑社會上對未來電價飆漲的焦慮。


貼文特別強調:「即便核電已全數停機,台灣電價依然相對便宜,這是事實,望大家知悉。」同時經濟部也指出,政府會持續投入再生能源發展及電網韌性強化,確保供電穩定。

台灣核電全數停機後 經濟部:電價仍低於日韓 引發網路論戰


社群反應激烈 兩派觀點分歧明顯


該貼文引起上萬則留言與轉發,社群反應呈現高度兩極化。一方面,有網友質疑政府以偏概全、刻意簡化議題,表示:「如果比的是單一電價數據,那是否也應該納入物價指數與薪資水準做調整?」、「政府拿人民稅金補貼台電,等於是間接讓全民買單,這樣真的便宜嗎?」


不少批評者質疑現行能源政策的可持續性,認為即使目前電價看似便宜,但背後的財政負擔可能正在悄悄升高。他們指出,台電連年虧損數千億元,政府需以稅金進行挹注,「這樣的電價是否真的『低』,恐怕值得商榷。」


另外,亦有網友指出政策不公義:「為什麼都是南部人在承擔核電廠風險,然後中北部在享受便宜電價?」、「你知道高雄已經沒有核電廠了嗎?但還是要扛電網風險。」


然而,支持政府說法的聲音也不在少數。有網友反駁道:「台電負債幾千億,但韓國電力公社KEPCO的負債高達4.4兆台幣,難道有比較好?」、「如果沒有核電我們依然供電正常,那為什麼還要冒風險去用?」


還有部分網友站在公平使用者付費的立場認為:「台灣人享受低價電費卻又批評政策,不如回歸市場機制,讓大家按使用付費。」整體而言,該議題不僅牽動電價,也牽動社會分配正義與區域平衡問題。

台灣核電全數停機後 經濟部:電價仍低於日韓 引發網路論戰


專家觀點:能源價格不僅與發電來源有關


針對此一風波,多位能源經濟學者表示,電價的決定因素相當複雜,並非僅取決於是否使用核電。台灣在能源轉型期間,面臨天然氣、煤炭價格上升、國際再生能源採購競爭,以及碳費、碳稅等即將實施的機制。這些都將逐步影響台灣電價走勢。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黃啟瑞表示:「短期內台灣電價能維持穩定,一方面靠的是政府撥補,一方面則是對民眾收費尚未完全反映發電成本。但長期來看,這樣的機制不可持續。」


他指出,無論是否使用核電,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公平與永續的電價制度,並以「誰使用、誰負擔」為原則。否則即使擁有便宜電價,也無法長久支撐綠能發展或減碳承諾。


電價是否便宜?關鍵在「怎麼比」


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志明則提醒,當比較國際電價時,不能僅看名目價格,還需考慮民眾所得、生活成本、電力結構等面向。「例如台灣家庭平均用電量不高,但在日本、韓國家庭平均用電量與建築型態不同,電價『貴』的背後原因也不一樣。」


他進一步說:「許多國家將綠電納入碳中和政策體系中,並搭配碳稅與價格彈性策略,讓用戶願意自付高價購買綠電。若只單比數字,會誤導民眾認知。」

台灣核電全數停機後 經濟部:電價仍低於日韓 引發網路論戰


核電爭議與政治氣候密切相關


此次經濟部貼文引發熱議,也與即將到來的「核三延役公投」有關。核能是否應延役使用,早已成為台灣長年政治攻防與社會分裂的焦點議題之一。


支持核電者認為,在減碳趨勢下,核能是一項穩定且低碳的能源選項,應重新審視過去「非核家園」政策。反對者則擔心核安風險與核廢處理問題未解,台灣地小人稠,應朝分散式綠電與儲能方向努力。


經濟部選在此時發布貼文,雖然主打「事實澄清」,但無可避免也被外界解讀為政策護航與輿論攻防的工具。部分在野黨人士也對此發聲批評,質疑政府以數字操作掩蓋政策缺失。


數據之外,還需更多信任與對話


台灣的能源轉型正處於關鍵時刻,不論是對核電的存廢態度、綠電的發展進度,還是對電價公平的期待,都需要更開放的溝通與透明的數據揭露。經濟部此次貼文雖試圖以國際對照說服民眾,但從社群上的兩極反應來看,顯示政府與民眾之間仍存在信任落差。


唯有真正回應民眾對核安、電價與政策透明的期待,建立更具前瞻性與公信力的能源溝通機制,方能讓台灣走出能源泥沼,邁向穩健永續的未來。

更多eNews報導
26歲百萬網紅驚傳車禍!遭甩飛車外慘亡 「死亡預告成真」網嚇壞
18億Gmail用戶注意!Google發布紅色警報:接到「1類電話」立即掛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