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長庚疫苗施打習慣研究登上國際期刊Vaccines


高雄長庚疫苗施打習慣研究登上國際期刊Vaccines


【焦點時報/記者張淑慧 報導】近來台灣及各國流感疫情升溫,民眾紛紛前往醫療院所接種流感疫苗,導致疫苗供不應求,顯示台灣民眾的預防注射行為與公衛議題及新聞報導有密切關聯。疫苗在預防醫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及新冠肺炎疫苗的推行已有一段時間。台灣擁有完善且便利的醫療制度,期盼民眾能善加利用,依照醫師建議按時接種疫苗,避免在疫情高峰時才臨時求助,不僅能提升群體免疫力,也有助於控制疾病傳播,降低重症風險。


經歷COVID-19疫情,台灣與全球共同面對近四年的挑戰,短時間內改變了國人對疫苗接種、佩戴口罩及感染隔離等防疫措施的認知。高雄長庚醫院家庭醫學科藍婕醫師、急診醫學科莊柏群醫師及感染醫學科陳怡君主任共同分析台灣民眾在疫情前後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及流感疫苗的行為。研究對象涵蓋全台跨中心,包括基隆、林口、嘉義及高雄長庚四大院區,統計了四年間共105,386人次的數據。研究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顯著改變了民眾的疫苗接種習慣。此研究成果已於2023年5月發表在國際免疫學領域前20%高影響力期刊《Vaccines》。

高雄長庚疫苗施打習慣研究登上國際期刊Vaccines
圖/高雄長庚「新冠肺炎疫情改變群眾注射疫苗之習慣」論文刊登高分國際期刊Vaccines(Immunology前20%)

研究比較新冠肺炎疫情前(2018/01-2019/12)與疫情後(2020/01-2021/12)的情況,發現以下結果:


相較於疫情前,疫情後民眾施打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人次皆顯著增加,顯示疫情爆發後民眾對預防接種的意願明顯提升。


流感疫苗接種的平均年齡由疫情前的66歲下降至疫情後的54歲;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的平均年齡則由72歲降至68歲。


由於台灣曾一度面臨新冠肺炎疫苗短缺,民眾透過報章雜誌或醫療人員建議,了解其他疫苗(如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提升保護力,因此選擇前往醫療機構接種。此行為在研究中得到回溯證實。


值得注意的是,無慢性病(無過去就醫診斷紀錄)的民眾接種流感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人次亦顯著增加,反映出疫情後民眾對自身保護力與預防醫學的認知更加深化。


該研究受到國際期刊關注的原因之一,是台灣醫療的便利性與可近性。與此同時,許多國際研究指出,西方國家因疫情造成隔離、封城及醫療負擔加劇,導致常規與非常規疫苗的接種率在疫情期間明顯下降,包括兒童在內的多數族群接種率均低於疫情前。然而,台灣因疫情控制相對穩定,即便有隔離警戒等政策,仍未影響民眾就醫的便利性,民眾積極接種新冠肺炎以外的疫苗,展現了對醫療保護力的高度重視。


此外,流感疫苗對高風險族群(如65歲以上及有慢性病者)屬於健保給付範圍,每年十月固定開放公費施打;而肺炎鏈球菌疫苗23價自民國98年起,逐步提供5歲以下嬰幼兒及75歲以上長者公費接種。由於醫療便利性與低經濟負擔等因素,研究指出,台灣在疫情期間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人次不減反增,與其他國家疫苗接種率下降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這一現象也因此受到國際重視。


藍婕醫師建議:流感疫苗和新冠肺炎疫苗多在每年十月會開始公費施打,符合第一階段施打對象之民眾應該把握時機及自我權益前往接種,即時諮詢醫師建議,提升群眾保護力,避免在冬季到來、年節假期或疫情嚴峻時才爭先恐後施打疫苗;今年(114年)一月一日,也已經開放全國民眾不分年齡接種至疫苗告罄。提醒民眾在後疫情時代,仍繼續保持接種疫苗的習慣。「左流右新,健康安心」表示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右手接種新冠疫苗,同時完成兩種疫苗接種,能減少流感及肺炎重症的機會,不但方便及節省時間,也不影響安全性及疫苗效果。同時,呼應其他研究此相關議題之國際學者的建議,此論文針對醫療行為的統計,能夠將疫苗接種習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影響明確化,倘若未來有不同疫情或傳染病發生,政府機關也能依據此研究對民眾疫苗之提供做更充分的準備。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