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匠心綿延 雲林工藝風華再綻

薪火相傳、匠心綿延 雲林工藝風華再綻

【互傳媒/記者廖承恩/雲林報導】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自 8 月 1 日至 13 日於縣府一樓展覽館推出《2025 神工傳藝-雲林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特展》,今年以「傳形不息」為策展主題,匯聚全縣 21 位保存者與保存團體,呈現 16 項傳統工藝近 80 件精選之作。開幕當日,張麗善縣長並為三位新登錄保存者授證,象徵文化薪火綿延不斷、匠心精神世代傳承。


薪火相傳、匠心綿延 雲林工藝風華再綻
文化觀光處推出《2025 神工傳藝-雲林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特展》。(記者廖承恩翻攝)

今年新增登錄的三位文化資產保存者,分別是傳統風箏製作名家侯順政、泉福派粧佛藝師蔡炯容,以及專精大木作技術的林山田。他們長年深耕技藝現場,於傳統工法基礎上創新發展、薪火相傳,充分體現「做中學、學中傳」的工藝精神。同時,水汴頭崇賢寺「崙背詔安客庄迎暗境」民俗活動亦列入登錄,授證儀式將依傳統另行於民俗現場舉辦。

展覽內容涵蓋傳統彩繪、剪黏、錫工、粧佛、交趾陶、紙塑神像、風箏、北港金聲順開路鼓、轎前吹、燈籠工藝、白鶴獅、龍獅、獅頭製作、大木作、鑿花、藝閣等 16 項技藝。從神像細膩雕繪到鼓樂陣頭的節奏韻律,每件作品皆凝聚保存者的匠心、經驗與文化情感,呈現雲林信仰、生活美學與地方精神的深厚底蘊。


薪火相傳、匠心綿延 雲林工藝風華再綻
透過策展平台,讓技藝走出廟宇、陣頭與工坊,進入更多人的視野。(記者廖承恩翻攝)

縣長張麗善表示,「神工傳藝」自創辦以來,即以保存、傳承與推廣無形文化資產為核心。透過策展平台,讓技藝走出廟宇、陣頭與工坊,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今年主題「傳形不息」呼應技術與精神的世代傳遞,也彰顯縣府在文化保存政策上的持續投入。她強調,無形文化資產不僅是歷史記憶與地方符號,更是生活智慧與社會價值的延續,如何讓年輕世代接續傳承,已是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雲林縣已完成登錄民俗、傳統工藝、表演藝術等 44 件無形文化資產。多年來縣府持續透過田野調查、保存制度建構、策展推廣與教育深化等方式,讓文化技藝穩健延續並與時俱進。今年展覽延續好評展區「承藝之境」,真實呈現師徒共學與技藝傳承脈絡,讓觀眾感受匠師生命歷程與教學現場的溫度。


薪火相傳、匠心綿延 雲林工藝風華再綻
展場以『心手相傳』為靈魂 意象,從展品甄選到動線鋪 排,處處映照傳承的脈動與溫度。(記者廖承恩翻攝)

展覽空間設計以「心手相傳」為主軸,從展件挑選到動線安排,呼應「傳承」核心精神。現場更推出「匠藝實境課」體驗活動,由林朝金親授木雕工藝雕刻,侯順政帶領風箏製作,讓民眾動手參與,親近傳統工藝之美。雲林縣府誠摯邀請各界於 8 月 1 日至 13 日蒞臨觀展,走進工藝殿堂,見證雲林匠藝在時代脈動中綻放不息的文化光華。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