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和他有密切關係 此人是江蘇省政府主席,也是後來的國軍上將顧祝同

【互傳媒/記者 魏冠中/台北 報導】時序進入九月,眾所周知九三軍人節是中華民國80年前為慶祝日本第國無條件投降而定的重要國家節日,如今卻被中共主席習近平當成炫耀武力國威的解放軍大閱兵的特殊節日。其實,每年九月的第一天是記者節,第二天是海軍節,第三天是軍人節,但在某些政黨政客的操弄下,這些節日已經黯淡無光,逐漸被臺灣年輕一代遺忘。
這三大節日之中,記者節是歷史最久的節日,該節日是紀念九一八事變後江蘇省的一家報紙總編輯劉煜生批評省政府貪官汙吏,遭到江蘇省政府主席顧祝同下令逮捕槍決,立即激起全國新聞界抗議,最終國民黨政府認錯道歉,杭州新聞記者公會通電倡議將國民政府制訂的保護記者和輿論的9月1日訂為記者節,從此中華民國政府通令保護記者輿論自由的通令,就確定施行至今,已有91年之久。
,“九一”記者節確立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新聞界積極參與並宣傳抗日救亡運動。1933年1月,江蘇《江聲日報》主持人劉煜生被政府當局處決,激起各界民眾的公憤,爭取“開放言論、保障人權”的呼聲席捲全國。迫於社會輿論壓力,同年8月和9月1日,國民黨中央和南京政府,向各級黨部、軍政機關相繼發出《保障正當輿論》和《切實保障新聞從業人員》的通令。
1934年8月,杭州新聞記者公會通電倡議,全國各地新聞界回響,公定9月1日為中國記者節。當年的“九一”這一天,北平、太原、廈門、長沙、南昌、青島、綏遠等地新聞界首次舉行慶祝活動,要求南京政府實現“通令”,切實保障記者的安全,維護言論自由。從此,國民黨統治區的新聞界每年9月1日都舉行紀念活動,並逐漸擴及海外華僑新聞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也把“九一”記者節作為增進記者修養,改進新聞工作,團結奮鬥的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一”國際勞動節成為各行各業勞動者統一的紀念節日,“九一”紀念活動遂告終止。台灣新聞界仍然保持“九一”記者節的活動。
記者節是一個為表彰感謝記者為社會所做出貢獻,表彰記者爭取新聞自由的勇氣的節日。中華民國的記者節定於9月1日,又名「九一記者節」。
1933年時,中華民國仍然統治中國大陸時期,江蘇的《江聲日報》主筆劉煜生遇害,在報導中,他是敢於揭發社會黑暗,注重工人與農民權益,不惜得罪當時政府的媒體人。
結果,首先是在1932年7月,《江聲日報》遭查封,劉煜生被捕,理由是報紙上有宣傳共產黨的內容,意欲顛覆國民政府。1933年1月21日,劉煜生遭當時的江蘇省政府主席,也是後來的國軍上將顧祝同下令槍決。這個越權且沒有法治的行為,受到當年眾多知識份子的激烈抗議;更糟糕的是,劉煜生遭槍決不久,又發生報社的記者王慰三在南京被暗殺身亡的事件。
一時之間全國輿論譁然,當時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是在1933年9月1日,頒布《保護新聞工作人員及維護輿論機關》命令,由內政部和軍政部通令各省市政府、軍隊及軍事機關「保護」新聞從業人員。隔年,杭州市記者公會向全國新聞界建議以此日為「記者節」,經國民政府正式頒布為國定節日後,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顧祝同(1892-1987),江蘇漣水人,出身耕讀世顧祝同祝同志切報國,獻身革命,於清宣統元年起,入南京陸軍小學,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民國六年春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八年二月畢業,公已二十八歲,見習期滿後,授予陸軍少尉官階,分發宜昌暫編第四旅,旋任第九連連長。
保定軍校係中國軍事教育最高學府,十二年間共培養學生九期約六三○○人,分發全國各軍事單位,升至少將以上者多達一七○○餘人。公之同期同學有余漢謀、黃鎮球、鄧演達、劉茂恩等名將,及在皖南事件中之新四軍軍長葉挺。蔣介石、劉峙、白崇禧等是學長,周至柔、陳誠等還是學弟。
顧祝同自宣統三年任江蘇陸軍第九師排長起,歷經連、營長、團參謀長,師、軍長,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一生戎馬倥傯,功勳彪炳,四十三年在台灣晉升陸軍一級上將。
但在一生軍旅生涯中,曾發生過幾件大事,各方褒貶不一,茲特以客觀立場,說明於次,以明真相。
劉煜生案
民國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顧祝同於十一月杪辭南京警衛軍軍長後,前往鎮江,接長江蘇省政,以趙啟騄為民政廳長。當時蔣公已引退,政府一時失卻重心,日軍在東北的侵略日趨積極,共軍在江西攻陷了贛州,蘇北又發生水災,人心浮動。蘇省自一二八滬戰爆發後,即宣布全省戒嚴,成立戒嚴司令部。這時國內最須要的是內部安定,一致對外。
此時《江聲日報》記者劉煜生,在該報副刋《鐵聲》中,先後刊出文章言詞強烈,極具煽動。例如:「奴隸們鬥爭吧!時代已飛捲起狂濤,一切舊的馬上被衝倒,時代已敲起喪鐘,舊的一切眼前就要葬送,奴隸們鬥爭吧!」。戒嚴司令部即查封該報,拘捕劉煜生。按《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條例》治罪,於審訊後報奉軍事委員會核准,於二十二年元月二十一日執行槍決。
此案發生後,全國嘩然。先是逮捕及審訊期間,引起省會及京滬兩地報刊,激烈反對,並稱係因劉在《江聲日報》對趙啟騄作人身攻擊,致趙公報私仇。劉在獄中向監察院上書申訴,獲該院派監委劉莪菁、田烱錦調查,提案彈劾,呈請國府將墨公移付懲戒。中國民權保障大同盟執委宋慶齡、蔡元培、林語堂等,亦聯合發表宣言,譴責殘殺報人。全國各地新聞界亦指責墨公違法越權,要求中央撤職查辦,但都無補於事。
劉煜生(1900-1933),江西南城人,自十三年創辦《江聲日報》,敢於針砭時弊,揭露官場醜行。曾將趙啟騄失德照片,刊登上海報紙,難免結仇。省政府係委員合議制,墨公係主席,其中權力分配各有所司,何況到任才一月餘,設或力有未逮,劉案按《訓政約法》屬言論出版自由,如在承平時期,不算犯法,即使犯法,亦不致死罪。但在戰時戒嚴法之下,不允許內部潛在分化力量,所謂亂世用重典,是劉煜生引來殺身之禍之原因。
皖南事件
二十六年五月,顧祝同辭貴州省主席後,於八月受命為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十二月再奉派為司令長官。長官部設於皖南屯溪,後遷江西上饒。作戰地境指定蘇南贛東北及閩浙兩省。指揮劉建緒之第十集團軍,羅卓英之第十九集團軍,唐式遵之第二十三集團軍,潘文華之第二十八集團軍,上官雲相之第三十二集團軍,及直屬之葉挺新四軍,約共三十幾個師,及其他特種和游擊部隊。
關於新四軍之組成份子,原係江西五次圍剿後,留在南方八省之殘餘紅軍。國共二次合作後由項英所創建,劃入第三戰區戰鬥序列。由中央支給薪餉,指定在蘇北、皖南邊區擔任對日游擊戰。
項英(1898-1941),湖北武昌人,老共黨領導人。二十三年江西紅軍兩萬五千里轉進時,留在蘇區,共黨色彩濃厚。葉挺(1896-1946),廣東惠陽人,保定軍校六期步科畢業,曾追隨國父革命。二十三年赴蘇聯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受訓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但寧漢分裂時又退出。兩人黨性成份,項英絕對偏左,葉挺則左右逢源,故經國共協商,由葉挺任新四軍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兼政委。但項英是新四軍實際指揮者,直接聽命於中共中央,葉挺只是名義上軍長。新四軍編成時轄四個支隊,陳毅是第一支隊司令員,全軍兵力約一萬餘人。
二十八年二月,中共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視察皖南,指示新四軍之戰略方針,要「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二十九年四月,毛澤東亦電令項英與劉少奇,夾擊蘇北國軍韓德勤部隊,是促成爾後黃橋事件及新四軍拒絕北移之主因。
黃橋是蘇北泰興市的一個鎮,南瀕靖江,東連如皋,北接姜堰,是蘇北通往蘇南之門戶,水上之樞紐。
二十八年十月初,韓德勤真除江蘇省政府主席,負責蘇北軍政事宜。新四軍第一支隊陳毅部渡江北上後,會合八路軍,擊敗總兵力三倍之國軍陳泰運部,佔領黃橋。二十九年韓決定集中全力,殲滅黃橋共軍,乃令國軍第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率第三十二師、一一七師等,自九月三十日開始攻擊。不料又出師不利,師長張啟人被俘,軍長李守維旅長翁達落水溺斃,全軍傷亡萬餘人,國軍顏面盡失。
黃橋事件後,蔣委員長徵得中共中央同意,限新四軍在二十九年底以前,撤出皖南及蘇南,沿繁昌、銅陵渡長江,移防黃河以北作戰,以平息國共軍隊間之自相殘殺。
十二月二十八日,項英卻決定遵照中共中央指定之移動路線,向南繞道茂林、三溪、旌德、寧國,迂迴到天目山,再到溧陽。
新四軍滯遲至三十年元月四日才開始行動。是日葉挺率所部九千餘人,由涇縣出發,六日行抵茂林附近,突然集中七個團兵力,偷襲駐在三口之國軍第四十師,該師措手不及,傷亡慘重。此舉引發三戰區內上官雲相之第三十二集團軍憤慨,以新四軍不遵移動路線及偷襲友軍理由,將該軍包圍並發動攻擊。雙方激戰七日夜,新四軍潰敗,被俘、失蹤、陣亡約七千人,突圍約兩千人。中央遂於十七日下令解散新四軍,並撤消番號。
是役,項英突圍成功,後因攜帶新四軍黃金儲備,於三月十二日在涇縣赤坑山,被副官劉厚總槍殺。葉挺被捕,押解重慶交軍法審判,下獄。五年後獲釋,參加國共停戰三人小組,於三十五年四月八日,乘美軍飛機由重慶飛返延安途中,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失事身亡。
皖南事件結束後,《新華日報》認為是「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宋慶齡等國民黨左派人士亦發起抗議。《大公報》則讚同戰區處置。三戰區對指責之聲,概以「整飭軍紀」予以反駁。
皖南處於皖浙贛三省交界,境內有黃山山脈,東有天目山脈,群山環抱,峯巒交錯,向稱八山一水一分田,閉塞貧瘠。但在軍事上却退有屏障,出可攻擊,最適於共軍生存,何況已經營了十餘年,自然不肯輕易放棄。
持平而論,新四軍當時如確有移防江北誠意,則應照戰區指定,取道西北方向,走繁昌、銅陵到達長江邊之捷徑。今反而由涇縣南下再東行,行經路線離長江越來越遠。說穿了,新四軍之移動,無意要離開江南,完全在執行周恩來之戰略指導,藉機蠶食國軍,擴大地盤至京滬杭三角地區。故整起皖南事件,新四軍才是始作俑者。
浙贛會戰
三十年十二月八日,日軍突襲美國珍珠港後,中英美同時對日宣戰。美軍為報復,將航空母艦駛近日本本土離海岸線八百浬處。轟炸機從艦上起飛,猛炸日本後,飛到浙江衢州機塲降落,加油掛彈後再飛日本轟炸,然後回到航空母艦。三十一年四月十八日,首次轟炸東京、大阪、名古屋,給予日本莫大破壞,一時人心惶惶。
衢州機塲位於縣之東南雄鷄板,面積八百公尺見方,建於二十七年,有兩百公尺長之跑道兩條。
日軍在華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大將,遂決心發動攻擊,澈底摧毀浙贛路沿線之衢州、玉山、麗水等機塲,以抵制美軍轟炸,浙贛會戰因而爆發。
日軍共使用陸軍九個師團,總兵力在二十萬人以上,以第十三軍擔任東路軍為主力,率同五個半師團向衢州方向進攻。第十一軍擔任西路軍,率三個半師團配合作戰。
浙贛線屬我第三戰區,有十個軍,二十九個師及兩個挺進隊等,及第九戰區之三個軍,總兵力約三十萬人左右。
本次戰役,我方原決定在金蘭一線與日軍決戰,但在五月十五日,日軍發動全線攻擊,遂改變方針,退到衢州決戰。但仍留置第七十九及六十三師固守金蘭,逐次消耗日軍,以牽制衢州會戰。五月二十七、八兩日,在金蘭地區消耗日軍已達預期效果,遂放棄金蘭,轉入北山襲擊敵後。
日軍直撲衢州,遭我第二十六及七十四師圍攻。但至六月三日,發見日軍集結十五個聯隊,敵勢遠優於我,為保存實力,層峯命令避免與日軍在衢州決戰,改為機動方式攻擊日軍。於是我各軍即放棄衢州,向衢州兩側轉進。國軍改打機動戰後,大小戰鬥不下百餘次,日軍傷亡亦甚重大,疲憊不堪,已無力進佔我衢州機塲,轉而大肆燒掠,破壞道路電信,並逐次放棄據點。
我軍於偵知敵情後,即令第十、十五、三十二各集團軍,向各自當面日軍反攻,收復失土。至八月底贛東已恢復戰前態勢,浙江亦連克青田、松陽、縉平、永康諸地,浙贛線上亦克服上饒、玉山、衢州等地。至此日軍退至金蘭之線,雙方苦戰三個月之會戰,遂告結束。
此役,日軍傷亡約二萬九千人,戰馬二六○○匹,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於五月二十八日被地雷炸死。我軍傷亡當在七萬人左右。又因日軍在會戰中散播霍亂、傷寒、鼠疫等病菌,致我平民傷亡相當慘重。
- 記者:互傳媒/ 記者 魏冠中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