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害者反思媒體角色與社會責任:「詐騙如何報導」引發關注

從受害者反思媒體角色與社會責任:「詐騙如何報導」引發關注

【記者 沁諠/台北 報導】一名網友近日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遭詐騙的經歷,並藉由反思媒體對詐騙的報導方式,引發網友熱烈討論與轉發。該篇文章以「詐騙如何報導」為主題,點出當前社會在面對詐騙受害者時,媒體敘事與制度支持上仍存諸多不足,值得社會大眾與新聞業界共同深思。

這位網友提到,自己在閱讀某位社員分享的《恐懼失控:「詐騙王國」的迷思與真實》一文後,深受啟發,特別對文中提及瑞典媒體報導詐騙事件的方式印象深刻。該文指出,瑞典媒體較偏重探討受害者心理與制度漏洞,而非僅止於報導詐騙犯被捕、警方破案等結果性的新聞。該網友認為,唯有深入揭露詐騙背後的成因與社會結構問題,才有可能真正減少未來的受害者。

「被騙後就是一個受害者,這個沒有疑問。」他指出,但受害者同時仍是一位生活在群體中的人,依然需要面對家人、朋友與工作。他強調,受害後的生活遠比一次性報導來得漫長且艱難,除了個人努力自我修復,更需要整體社會給予理解、資源與支持性報導。

該網友批評當前台灣媒體在詐騙報導中常見受害者檢討風氣,且部分新聞報導易淪為政治攻防工具,使反詐政策難以獲得應有重視。他舉例指出,若干媒體曾有專文深入探討受害者處境外,其他媒體多停留在淺層敘事。

此外,文章也提出一項建設性建議,儘管要讓受害者公開現身並非易事,但其實不必詳述整個詐騙歷程,只要點出「關鍵點」,即受害者當初「被騙的原因與漏洞」,就足以作為社會預防機制的一環。

這位網友以自身經歷為例,坦承當初會受騙,與忽視新聞報導有關。他回憶,有段時間因為工作與家庭忙碌,對新聞只匆匆略讀標題,導致對詐騙手法的認知仍停留在過去。直到事後才驚覺,政府反詐專線165早已於LINE平台更新各種詐騙手法,其中甚至就包含他所遇到的手法。他感嘆:「如果我當時有好好關注165的資訊,或許被騙的機率會更低。」

目前,他正積極研究法律相關問題,也鼓勵其他受害者善用如ChatGPT等數位工具,協助自我了解與權益維護。他的分享雖以個人角度出發,卻道出許多受害者的共同心聲——在悲劇發生之後,更需要的是理性理解與實質支持,而非羞辱與孤立。

這篇文章不僅提供受害者自我療癒的出口,也呼籲新聞工作者重新思考:詐騙應該如何報導?如何在傳遞真相的同時,保護受害者尊嚴?如何讓「反詐」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被社會看見與行動落實的目標?(照片翻攝示意圖)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