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政策轉向前線 預防醫學與自我照護並重

【創新聞記者陳光蘊 / 台北報導】響應724世界自我照護日,產官學醫藥攜手推「自我照護一週七問」倡議行動。2025年,台灣正式跨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20%,等於每五人就有一位長者。這不僅意味著高齡照護議題成為國家核心挑戰,也宣告全民健康策略亟需「轉骨」。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TSCIA)聯合藥師團體與亞健康促進團體,在7月24日「世界自我照護日」前夕,共同發起「自我照護一週七問」倡議,號召民眾從日常生活做起,建立「自我就是第一線醫療」的概念。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7.15)
醫療體系「後疫轉骨」,全民需轉向「自我照護」主動出擊
國際數據已亮出警訊:全球有高達75%死亡來自非傳染性疾病(NCDs),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問題是,這些病雖長期、難治癒,卻往往可藉由生活習慣管理、早期偵測與自我照護來減少惡化風險。
自我照護產業協會理事長蔡宜芳指出,全球自我照護聯盟(GSCF)研究顯示,投資自我照護政策能大幅減少醫療支出與醫療人力壓力,估計每年可為全球省下逾1,190億美元醫療成本。更驚人的是,若民眾能善用非處方藥物(OTC)作為健康第一線,每年可釋出超過408億個工作日,等值於1.87兆美元的社會生產力回饋。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7.15)
健康台灣政策啟動,藥師與社區資源是關鍵推手
面對龐大的高齡人口與慢性病挑戰,台灣政府2024年啟動「健康台灣」政策,目標在未來八年內提升平均壽命與健康餘命,從「活得久」進階為「活得好」。政策聚焦於三高管理、預防保健、營養干預等面向,然而若僅靠健保資源,無異於治標不治本。
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藥科姜冠宇醫師強調,65歲以上三高患者目前使用健保資源高達40%以上,負擔沈重。他指出:「如果不強化基層健康管理,健保體系未來恐難以承擔。我們需要讓民眾學會自我照護,透過社區藥師與藥局系統來當健康守門人。」
台灣擁有超過6,000家社區藥局,民眾走出家門10分鐘內即可接觸藥師,是最可近的健康諮詢窗口。結合健康促進知識與非處方產品,將成為高齡社會下「防病於未然」的最關鍵防線。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7.15)
自我照護一週七問 每天一問養成健康習慣
響應724世界自我照護日(象徵每週七天、每天24小時),今年台灣推出「自我照護一週七問」行動,對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七大自我照護面向,鼓勵民眾從日常小事自我檢視與改進:
了解常見疾病、保健品使用、正確飲食與運動知識是自我照護的第一步。
長者特別需留意孤獨感與焦慮等隱性心理議題。
輕度日常運動有助延緩肌力流失與代謝下降。
三高與肌少症患者對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素需格外重視。
生活習慣的修正是慢性病控制關鍵環節。
口腔健康與感染控制已被證實與多種慢性病風險高度關聯。
藥物過度使用或就醫過頻,不僅浪費資源,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7.15)
從「醫療依賴」走向「健康自決」 才能真正延長健康餘命
社團法人中華亞健康協會秘書長葉倩如指出,台灣老年人口今年即將正式突破20%,進入聯合國定義的「超高齡社會」。若長輩們僅仰賴醫療資源而無自我照護能力,未來勢必面臨醫療資源耗竭與家庭照護崩潰的雙重風暴。
「我們協會強調節醫與健康自主管理,結合正確使用保健食品與醫藥諮詢服務,才能真正打造長壽之島。」葉倩如說。
高齡社會不是警訊,是轉型契機
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自2023年成立以來,整合OTC藥品、保健食品、醫療器材與化妝品產業力量,不只倡議自我照護政策,更致力於法規、產學研合作與社會宣導。當全球醫療轉型重心從「醫療介入」轉向「生活治理」,從「被動治療」邁向「主動預防」,自我照護不僅是全民健康的新方向,更是下一波健康產業的核心動能。
- 記者:陳 光蘊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