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新四輕更新案何去何從?政治考量更勝經濟復甦

【創新聞記者 陳維鈞/高雄報導】蔡英文卸任前七天核定中油新四輕1062億元更新案,但它的命運坎坷,高雄市政府要求零碳排,傳言將接任經濟部長的曾文生曾認為石化業產量過剩!現在又有乙烷、石油腦進料比例的爭議,中油難以解釋清楚,中油退休老長官私下勸煉製系統副總許晉榮、執行長黄三泰要留下「白紙黑字」!
追根究底是中油人認知未與時俱進,仍以穏定供應所有泛中油體系的需求為己任,但問題是下游業者是吃定中油,例如:最近美元下跌,下游廠商即要求石化原料依美元計價!這樣的泛中油體系業者有與中油共榮共存嗎?中油是一家公司,公司法第一條規定是要以營利為目的。

▲中油新四輕更新案何去何從?政治考量更勝經濟復甦(記者 陳維鈞/翻攝)
經濟部長郭智輝要中鋼讓利給下游廠商,中鋼的產業工會就站出來大駡郭部長,中鋼現在虧損累累算政治的嗎?反觀中油要興建四輕的裂解工廠,不是應該思考如何賺錢嗎?如何降低成本?中油認為自己是國營企業,有責任照顧泛中油體系的下游廠商。四輕如果採乙烷進料,可以降低進料成本約200-400美元/噸(不含運費),國內乙烯廠商也可以取得低價的原料,受益者包括:台塑、台聚集團、東聯等,而丙烯客戶有台塑、李長榮、中石化、長春等。
諷刺的是台塑石化的丙烯也嚴重過剩(特別是寧波的PDH投產後更是如此),大社工業區如果因應台積電設廠,整個左、楠、大社、仁武產業及人口面臨騰籠換鳥的大轉移時,中石化還會再設廠大林蒲嗎?中油大林廠的RFCC(重油轉化)也持續生產丙烯嗎?丙烯若不足量是能大規模穏定進口的石化基本原料!其實,長春、中石化、華運都已經籌備好儲運設備,進出口不會問題。
至於丁二烯就是供應台橡、李長榮、奇美這3家熱塑性彈性體及橡膠(BR/SBR)的需求!不可否認,丁二烯的下游仍是目前泛中油體系少數仍能持續穏定獲利的產品,但大宗規格產品的競爭力正快速流失已是現在進行式,所以量縮質精是台灣C4產業的存亡之道!
更何況先有奇美(安平港)、台橡(洲際二碼頭華運)都自建丁二烯儲槽,穏定從日本跟美國收購當地無法去化的丁二烯外。另外,台塑麥寮的丁二烯完全無下游配套去化,中油何其不智要以天下為己任去用高碳排石油腦,只為生產丁二烯反而產生全部無法在高雄高值化的BTX(苯/甲苯/二甲苯),有必要嗎?
提高乙烷進料的比例已經是石化市埸的國際趨勢,乙烷/頁岩油(或稱凝析油)/熱裂解油全都是低碳排少苯的潔淨原料。中油應該思考1062億元投資案的回收期程。
在台灣如果用石油腦當原料,中油敢買、能買伊朗或蘇俄的低價原油嗎?美國「爸爸」會同意嗎?乙烯衍生物如果在台灣要有競爭力,比得絕對不是成本,而是碳價值(低碳)。這些都是中油的主事者一直悖離國際趨勢的盲點。
記得有一次在中技社的座談會,台綜院報告中油委託的石化下游中長期規劃,結果提出乙烯/丙烯有需求成長量的2家業者,分別是台聚(乙烯)及台塑(丙烯)。結果中油信以為真,把這種只填問劵,不蓋公司章,不是LOI,更不具有法律義務的MOU,一紙問卷調查就當成寶貝,就依此需求提報經濟部,你想曾文生會相信嗎?會支持嗎?
其實,曾文生不是不支持四輕更新,而是要中油突破傳統舊石化思維,把新四輕地點改設大林蒲,推動煉化一體2.0,以創新減碳的思維,重新規畫低碳綠色的輕裂3.0(對中油而言),而不是複製一個新三輕。
曾文生幾年前曾告訴中油油青他的看法,但中油認爲先取得經濟部的同意才是當務之急,沒有考慮到新四輕移至大林廠。退休前執行長林金柱曾多次呼籲,新四輕應該在”煉化合一下”興建在大林廠,且中油必須自己擁有上中下游才能生存,只提供大宗原料遲早會關廠。
台灣在傳統石化的跑道上,在環保與政治衝擊下,30年沒有成長,看不見對手的尾聲,中國大陸的國企從3桶油變成每個沿海各省都有一個比麥寮還大的民營石化專區,而主導的民營企業主都以王永慶為標桿,台灣能維持60年一樣的原料,一樣的產業生態嗎?
試以山東煙台的萬華集團為例,研發人員近4000人,江蘇的衛星集團30年前發跡時只有一顆5噸的反應槽,現在用乙烷當原料,乙烯產能達240萬噸。未來台灣石化業只能比中國大陸的化工製程原料更綠,因為低碳才有競爭力,將來國際石化市場將綠色標籤列為第一考慮,價格是次要問題。
- 記者:陳 維鈞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