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遠見共好圈雲林啟航!AI × 淨零共塑農業新貌

【創新聞 編輯中心/台北報導】
雲林描繪智慧農業藍圖
在淨零轉型與AI浪潮下,農業已不再只是傳統產業,而是創新科技與永續價值的實踐場域。「ESG遠見共好圈」於8月22日走進農業大縣雲林,來自40家產學單位、近60位會員齊聚,共同探索農業如何在雙軸轉型下展現嶄新風貌。
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致詞指出,縣內擁有日照充足與風力穩定的天然條件,縣府正積極推動「AI × 綠能」雙軸轉型,目標是成為全台智慧農業示範縣。她認為,氣候挑戰雖嚴峻,卻也能成為地方創生的契機。例如四湖鄉三條崙設立的「國際風箏衝浪學校」,便是將風能特色轉化為觀光產業的案例。她同時強調食農教育的重要:「疾病是吃出來的,健康也是如此,所以要吃就要吃最好的。」藉由教育提升消費者對食物來源的理解,進一步支持在地農業並落實永續價值。

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期許將雲林打造為全台永續智慧農業的示範基地。ESG遠見共好圈 / 提供
創新團隊展現地方力量
地方永續的推動需要創新的能量。台中教育大學社會企業中心執行長柯勇全指出,唯有結合產業、社區與教育,才能形塑具韌性的地方。他強調,社會創新正是地方發展的核心動能。
隨後六組在地團隊接續分享實踐經驗。從結合AI與綠電提升養殖產量的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到推動友善飼養、建立溯源機制的農場晃晃;從將農村廢棄物轉化為再生產品的「土地工工」計畫,到以智慧監測降低疫情風險的向天歌智慧養鵝;再到協助農民轉型有機的古坑合作社,以及以觀光與社區串聯帶動經濟的古坑永續聯盟,每一個案例都彰顯地方創新的韌性與多樣性。
活動更安排「永續工作坊」,集結6組農創團隊與40家ESG遠見共好圈會員,透過「農創×商模×教育」的分組討論,盤點現況挑戰到提出創新策略,涵蓋農產循環、社區再生等議題,展現跨界交流所帶來的多元可能。

透過跨界的永續思維,共同為雲林農創發掘永續新解方。ESG遠見共好圈 / 提供
AI驅動智慧農業現場
走進農創現場,體驗科技如何翻轉農業。王益豐將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導入AI感測與遠端監控,並在魚池設置太陽能板,實現全台唯一「全靠綠電養魚」,年發電量730萬度、節水逾九成,展現低碳循環模式。微醺農場由返鄉青年黃衍勳打造智慧溫室,讓小黃瓜全年穩定收成、年產400公噸,並透過共享教室與DIY體驗推動食農教育,帶動青年返鄉與農村活化。宏昇芽菜在第三代洪正欣帶領下,導入物聯網與自動化產線,研發「乾式脫殼技術」延長保存期限,讓芽菜躍升為有品牌價值的高品質商品,並推動副產品再利用,呈現智慧農業的新高度。

實際造訪農創現場,深入了解地方創新的韌性與多樣性。ESG遠見共好圈 / 提供
此次「ESG遠見共好圈」雲林參訪,從政策藍圖,到新創團隊的多元實踐,再到農企導入AI與綠能的落地應用,完整呈現了地方農業在轉型中的可能性。雲林不僅是台灣農業重鎮,更正在以智慧科技與永續價值為基礎,描繪出一幅具有前瞻性的農業藍圖。
- 記者:編輯中心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