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危機未除!1100萬噸水懸頭上 李鴻源警告:如天坑般難以預測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雖讓洪水逐漸退去,但潛在風險仍在。農業部林保署最新航測結果顯示,堰塞湖水位已下降113公尺,湖面縮減至約16公頃,蓄水量剩下約1100萬噸,等於超過8成8的水量已外洩。。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提醒,湖體結構因洪水侵蝕已受損,仍存上千萬噸水量壓力,若壩體再次崩塌,恐釀二次重大災害,當前應優先投入資源加強監測與防範。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已釀成嚴重災情,但危機遠未解除。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警告,目前湖體仍滯留近千萬噸水量,且壩體結構因洪水切割與滲漏風險而相當脆弱,最糟情況可能在毫無徵兆下突然垮塌。他比喻其不可預測性就像「天坑」般突如其來,一旦潰決,地方居民的撤離時間恐怕僅剩約一小時。




農業部林保署昨日調派航遙測分署飛機進行空拍,紀錄馬太鞍溪堰塞湖上下游共145張影像。依最新航遙測結果顯示,隨著堰塞湖溢流,水位已下降113公尺,湖面縮減至約16公頃,蓄水量剩下約1100萬噸,等於超過8成8的水量已經排出。




李鴻源進一步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壩體經過洪水長時間沖蝕,下層土壤早已高度飽水,潛藏「管湧」(Piping)危機。一旦滲水在內部形成暗流,就可能逐步掏空結構,使細小裂縫擴展成中型缺口,最後惡化為巨大斷口,導致壩體瞬間潰崩,若真發生意外,地方居民的逃生時間恐怕僅剩短短一小時。




李鴻源形容,因管湧導致的潰壩,就像「天坑」般突發且難以預測,他直言:「我們能預知天坑何時出現嗎?完全無法。」因此,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仰賴航照及無人機持續監測堰塞湖狀況,一旦發現異常徵兆,才能爭取及時應變的機會。




李鴻源強調,當前最重要的不是爭辯政治責任,而是實際行動,第一要務是協助災民盡快恢復基本生活秩序,讓受創的家園逐步重建;其次才是正視堰塞湖內仍滯留的近2千萬噸龐大水量,思考如何進行長期安全處置。他提醒,這兩項工作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否則災民還沒安頓好,又要面臨新的威脅。」(責任編輯:殷偵維)






馬太鞍堰塞湖危機未除!1100萬噸水懸頭上 李鴻源警告:如天坑般難以預測



馬太鞍堰塞湖日前崩塌情況。(取自花蓮同鄉會臉書)




(熱門點閱:「恐怖物資」湧入花蓮災區 志工怒批:這裡不是垃圾場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