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圓滿落幕 科技藝術相融勇奪國際15項大獎




本月24日在高雄衛武營音樂廳登場的《島影琴深 II :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以科技結合古典、以光影譜寫樂章,演出當晚座無虛席、好評如潮。今年三月《島影琴深》亦榮獲全球音樂大獎(Global Music Awards, GMA)與美國洲際音樂大獎(InterContinental Music Awards, ICMA)共6項音樂類大獎,其中余曉怡以最佳樂器演奏拿下2項大獎,而就在演出前一周,該作品於美國「繆思設計大獎(MUSE Design Awards)」中,更一舉奪下9項大獎——包括4座最高榮譽鉑金獎與5座金獎,這樣驚人的成就,橫掃古典音樂與設計領域,更以跨界整合的深度與完成度,成為國際間極為罕見的典範案例。繆思官方盛讚:「此製作不僅是一場音樂會——它是以智慧科技為驅動的文化創新原型。」





《島影琴深 II: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由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主辦、璞藝文化藝術製作、藝術家余曉怡策畫與演出,並由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技術支持。開場以巴赫〈管風琴序曲〉揭幕,搭配AI即時生成互動,讓音樂隨色彩流動、節奏與光影交織,余曉怡以音樂與建築對話,將古典音樂會化為被看見、被感受的沈浸式體驗,讓整座音樂廳成為一座美術館,展現跨域創作的全新高度。





上半場以台灣作曲家蕭泰然作品為亮點,結合已故藝術家陳輝東與畫家陳香吟父女的畫作,透過AI重現跨時空的深情對話。當畫中小女孩奔向母親的花園場景隨〈白牡丹〉旋律重現,台下真正的母女主角——畫家陳香吟與母親相視微笑。陳香吟動情表示:「今晚的音樂會讓我和父親的作品與曉怡的琴音產生共鳴。最後AI生成的畫面,讓我和母親在花叢中重逢,真的好驚喜、好幸福。」





下半場從〈綠島小夜曲〉與〈淡水暮色〉開場,厚實的管風琴音色托起每個人心裡屬於家的旋律。當得獎作品《島影琴深》組曲登場,薩克斯風與打擊樂層層交織,搭配如水面流動的AI投影,整個音樂廳化為一座閃耀的島嶼。壓軸曲〈靈感台灣〉以科技回歸情感,成為寫給台灣最動人的情歌。安可曲時,余曉怡笑著說:「我用亞洲最大的管風琴,為大家伴奏〈月亮代表我的心〉。」當全場觀眾舉起手機燈光、齊聲哼唱,音樂廳化為一片星海,許多人感動落淚,氣氛感人至深。









《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圓滿落幕 科技藝術相融勇奪國際15項大獎



《島影琴深 II: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演出圓滿落幕。(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提供)



余曉怡說:「這次我們加入台灣作曲家蕭泰然的《管風琴序曲》及我改編的〈白牡丹〉,讓台灣的原創管風琴音樂被世界聽見,一直是我的心願。並以台灣藝術家陳輝東、陳香吟父女的畫作為靈感,藉由AI光影再現畫中情感,讓視覺與音樂彼此共鳴,開啟國際藝術IP的新篇章。





她進一步表示:「這樣的跨域演出極具挑戰。許多人以為跨領域是加分,但事實上需要更高的演奏技巧與能量,才能駕馭AI即時生成的光影互動。以往多媒體互動即時演出多在封閉式沉浸空間中進行,而我們選擇在國際級音樂廳現場完成即時互動,對演奏者而言必須在每一個音符保持精準與自然,唯有技術純熟與藝術感兼備,才能讓觀眾真正『看見音樂』。」





「我希望台灣令人驕傲的不只是擁有國際級的場館,而是我們的音樂、演奏家、畫家與科技團隊能攜手共創,成為被世界看見的藝術IP。讓台灣的創作不僅被聽見,也被看見與記住——這不只是音樂會,而是一場展現台灣文化融合與創新能量的藝術實踐。」





製作人林昭憲(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理事長)則指出:「文化和科技的結合就是台灣走上世界舞台的秘密武器。台灣的文化和藝術家,未來會跟台灣的高科技一樣具有世界的影響力」。





他進一步表示:「《島影琴深II: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不只是延續,而是進化——我們希望打造具國際巡演潛力的台灣原創IP,讓世界持續聽見來自台灣的創新聲音與文化溫度。」





《島影琴深 II: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由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主辦,璞藝文化藝術製作, 攜手工業技術研究院、黑川互動媒體、藝高文創、山影藝術實驗所、亞德整合行銷共同打造,導入AI動態影像與光建築生成技術,讓舞台光影隨音樂即時生成,觀眾不僅能「聽見音樂」,更能「看見聲音」。




本次演出亦獲文化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高雄市文化局指導,卡洛塔妮主要贊助,並由永信藥品與台灣ESG城市淨零突破協會贊助支持。企業與藝術的跨界同行,讓更多人聽見來自土地的溫度與光。





(熱門點閱:全台135所大專實施心理假 比率逾9成、4年成長11倍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