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藝術家王瑋名《藝新一藝》個展 開啟藝術教育新思維
【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人工智慧(AI)正快速滲入藝術領域,從影像生成、音樂創作到跨域展演,全面改變藝術的生產方式與審美思維。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今(16)日上午於Yellow Box(408教室展覽空間)舉辦「王瑋名《藝新一藝》創作個展」開幕茶會,邀請師生共同思考:當AI成為創作夥伴,藝術教育該如何轉變?

AI與教育的融合:從技術應用到思維啟發
開幕活動吸引兩個班級師生觀展。系主任陳崑鋒表示,王瑋名老師是他在台北藝術大學求學時的學長,長年持續投入AI相關創作與教學,近年亦多次於台中舉辦展演與講座。此次特別邀請在朝陽視傳系展出,他慨然應允,並帶來多件極具創意與思考深度的作品。王老師長期致力於AI與數位藝術的研究與實踐,此次展覽不僅是藝術展示,更是AI與教育融合的示範場域。

陳主任指出,視傳系早於數年前即開始探索AI融入課程的方法,「王瑋名《藝新一藝》創作個展」不僅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更新的契機。他以攝影從黑白到彩色需數十年為例,對比AI技術半年即有突破,強調AI的進展之快與影響之深。他認為AI的發展將如同攝影技術問世時一樣,迫使藝術界重新定義創作的本質與價值。

AI成為「新的畫筆」:藝術家角色的轉變
王瑋名自稱「數位藝術家」,認為AI不是取代人手的工具,而是藝術創作中「新的畫筆」。他指出,其創作內容分為兩大主軸:一為3D與沉浸式藝術:包括3D建模、VR (虛擬實境) 與AR (擴增實境) 等作品;另一為透過AI技術完成的2025藝次元系列創作。本次展覽的作品亦是分為這兩大區塊呈現。展覽其中〈藝次元VR〉作品於2025年在國際上獲得極高殊榮。包括:2025英國金弧獎、數位裝置與互動媒體類:金獎及哲學反思特別獎;以及2025英國未來藝術與設計獎金獎夏季賽影像藝術與多媒體短片類金獎。
他強調,AI應被視為思想表達的媒介,而非取巧的捷徑。藝術的價值在於「思維能力」與「創作創新」,不在於是否親手製作。他說:「藝術家不該害怕AI,而應理解並引導它,讓AI成為思想的延伸。」

重新定義藝術教育:從「技法」到「思辨」
面對AI浪潮,王瑋名主張藝術教育的核心價值必須轉向「思辨力、策展力與觀念構成」。他表示:「教師不該只教學生如何使用AI,而要引導他們思考為何使用AI。」
在他的課程中,學生需從文本、影像與聲音三種媒介探索AI特性,並設計能與社會對話的作品。AI不僅是工具,更是一面鏡子,讓人類重新學會觀察與想像。他以洗衣機與壓克力顏料的歷史為例指出:新技術初現時常遭抗拒,但終將被接納並融入文化脈絡。AI亦將成為下一個被認可的藝術媒材。

AI藝術的倫理與人性思考
AI藝術最具爭議之處在於「作者性」與「資料倫理」。王瑋名指出,AI生成作品的資料集來源不透明,使版權歸屬成為灰色地帶。他認為AI藝術的價值應聚焦於「創作者的選擇與詮釋」,而非生成的結果。教師在評量學生AI作品時,應重視其概念、意圖與批判思維。
他強調,AI時代的藝術家需具備「AI識讀力」(AI literacy),理解演算法邏輯、偏見與文化語境。他在課堂上採取工作坊式教學,讓學生一邊實作、一邊討論生成圖像的情緒與偏見,從使用者轉變為研究者,使藝術教育更貼近當代思維。

人機共創的未來:AI無法取代的,是人性
「當生成影像變得輕易,真正珍貴的將是創意的深度與人性的洞察。」王瑋名說,他不認為AI會削弱人類的創造力,反而逼使人們更思考什麼是「不可被機器取代的人性」。他鼓勵學生保持對光、聲音與生命故事的敏銳感受—因為AI能模仿風格,卻無法體驗生命。
AI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術革新,更是一場教育思維的革命。《藝新一藝》展覽示範了人與AI共構的創作模式,也提出明確挑戰:藝術教育若要持續啟發創造力,必須教導學生如何與AI「共思」——在科技與感知的邊界之間,重新定義「創作」的意義。

《藝新一藝》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5/10/16(四)–2025/10/31(五)
展覽地點|朝陽科技大學Yellow Box(408教室展覽空間)
主辦單位|朝陽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所
參展藝術家|王瑋名(Weiming Wang)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記者:威傳媒Nancy
- 更多社會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