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之城2/呼和浩特綠色轉身 從黃沙漫天變綠意盎然

[周刊王CTWANT] 呼和浩特這座塞外古城,歷史可追溯至明代隆慶年間(1572年)。當時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拉坦汗在此修建「庫庫和屯」(蒙語意為「青色的城」),明穆宗賜名「歸化城」,開啟了這座城市作為蒙漢交流樞紐的歷史使命。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為加強西北邊防,又在歸化城東北修建「綏遠城」,形成「歸綏雙城」的獨特格局,成為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融的重要見證。
「青色的城」原應指的是青山綠草,但本刊記者在2015年因採訪首度拜訪呼和浩特時,卻留下了「漫天黃沙」的深刻印象。當地民眾說:「以前每年春天都會遭遇嚴重的沙塵暴襲擊。」根據氣象紀錄顯示,2000年代初呼和浩特每年沙塵天氣多達二十餘天,能見度不足百米的沙塵暴時常籠罩全城。
如今舊地重遊,只見到處綠意盎然,整座城市彷彿上了一層綠色的透明水彩。為了抑止沙塵暴,創造綠色奇蹟,過去十年,呼和浩特啟動了規模空前的生態修復工程。敕勒川草原的解說員說:「整個城市如同翻轉似的改變,尤其是敕勒川草原!」

位在陰山南麓下的敕勒川草原,因北朝民歌《敕勒歌》而聞名,歌詞中那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至今仍是描寫塞外風光的經典。但在十年之前,這裡曾經只剩一片沙化嚴重的退化草場,經過創新的生態修復技術,植被覆蓋率從過去的10%恢復到85%以上,打造了佔地10萬畝的草原生態屏障,每年可固碳1.2萬噸、釋放氧氣8.8萬噸。
另外一處綠色改造奇蹟,則是沿著大黑河畔綿延30多公里長的「大黑河郊野公園」。這片曾經的沙化土地,如今變身為2000餘畝的公園,每年夏季,數百萬株格桑花競相綻放,形成粉白相間的花浪,是呼和浩特著名的網紅打卡景點。除了格桑花海,因應不同季節,還可以看到紫色的馬鞭草海、桃色的醉蝶花海和黃色的油菜花海,在大黑河畔繽紛爭艷。

值得一提的是,這片偌大的公園是採用節水滴灌技術和土壤改良方案,成功地在河灘地上打造出高原花海,不僅美化了環境,更吸引了大批候鳥在此棲息。如今「大黑河郊野公園」已成為呼和浩特市民休閒健身的熱門去處,每年接待遊客超過50萬人次。
在城市中心區,「小草公園」以其獨特的生態理念令人耳目一新。這個佔地80畝的公園前身是一片荒地,經過景觀提升改造,公園內採用海綿城市設計理念,設置雨水收集系統用於灌溉,種植了50餘種植物。
而「草原絲綢之路文化公園」則將歷史文化與生態建設完美融合,以草原絲綢之路為主題,通過駝隊商旅雕塑、仿古城關等,再現當年商旅往來的繁榮景象。園內種植了來自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200餘種特色植物,包括中亞地區的沙棘、蒙古高原的苜蓿等,既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又賦予公園深厚的文化內涵。

昔日黃沙漫漫的呼和浩特,在歷經一連串重大的生態治理後,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10年的17%提升至目前的3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更達到18.9平方公尺,完全不負「青色之城」的美名。
在城市綠化轉型的同時,呼和浩特也還同時兼顧經濟,今年更是名列「2025年中國百強城市」第51名,尤其乳業、新能源等產業快速發展,包括伊利、蒙牛等全球乳業巨頭都扎根於此。
本刊記者在呼和浩特期間也走訪了伊利乳業,這個亞洲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基地,每天處理的鮮奶量相當於100萬頭奶牛一天的產量。在透明工廠參觀走廊,可以看到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從原奶檢測、殺菌灌裝到包裝,全部由智能機器人完成,令人嘆為觀止。

走在呼和浩特的街道間,常會看到一間紅磚灰瓦間點綴著蒙古族傳統紋飾的建築,上頭寫著充滿詩意的四個大字「青城驛站」,本以為是售票處或遊客中心,走近一看才發現竟是公廁。說是公廁又不全然正確,因為每個驛站不僅提供潔如廁環境,更配備休憩區、圖書角、自動販賣機、手機充電站等便民設施,部分站點甚至設有醫藥箱和輪椅租借服務。
目前呼和浩特共有超過3000座青城驛站,等於每500公尺內就有一座,每個驛站的外型都各具風格。驛站採「以商養廁」模式,引入便利店、廣告等項目,所得收益用來維持營運。此外,驛站還承載著文化傳播功能,站內牆面展示著呼和浩特的歷史介紹,讓整座城市充滿了溫度與故事。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旅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