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之城1/蒙古高原的活力之城 多重文化聚集呼和浩特

[周刊王CTWANT] 呼和浩特(簡稱呼市),舊稱歸綏,又名青城、召城。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世代縱橫北方草原,連結中原與大漠,自古便是交通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今天的呼和浩特,不僅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更是一座古今交融、歷史與現代同時躍動的活力之城。
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極具特色,地處黃河上游,位於蒙古高原南緣,陰山山脈南麓;北面聳立著大青山,東南則是蠻漢山,地形既雄渾又開闊,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漢、匈奴、契丹、遼、元、明、清等政權先後在此交錯爭鋒,留下深厚的歷史烙印。
這種多重文化的疊加,使呼和浩特自然成為不同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門戶。漢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蘭文化與藏傳佛教文化在此地交會,既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觀,也孕育出獨特的城市氣質。

想深入認識呼市的歷史與文化,必不可錯過新落成的「內蒙古博物院」。這座今年6月才正式對外開放的博物館,總建築面積達14.7萬平方公尺,展覽面積約4萬平方公尺,館藏豐富,現有文物藏品多達20.9萬件,涵蓋了內蒙古從遠古到當代的發展歷程。展覽內容既包括草原民族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也展示了北疆大地的自然變遷與人文演進,每日平均接待參觀人數超過兩萬人。
館內的鎮館之寶更令人目不暇給。漢朝匈奴鷹頂金冠飾,象徵遊牧民族的權力與信仰;元代鈞窯香爐,以精緻窯火工藝展現草原與中原交流的結晶;北魏鎏金釋迦牟尼佛像,折射出佛教北傳的歷史軌跡;遼代彩繪木棺及棺座,則蘊藏契丹文化的神祕與藝術價值。
呼和浩特的另一處重要歷史景點,是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墓」。昭君墓又名「青塚」,墓塚高約33公尺,底面積約1.3萬平方公尺,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大型漢代積土墓之一。雖然墓中並未進行大規模考古挖掘,王昭君是否葬於此地也仍有爭議,但「青塚」作為文化象徵,早已深深烙印於歷史長河之中。

自唐代以來,歷代文人雅士皆曾題詠於此,其中以杜甫在〈詠懷古跡〉中所寫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最為膾炙人口。相傳昭君墓的草色終年常青,與塞外「白草」迥然不同,因此有「青塚」之稱。
依託昭君墓而建的王昭君博物院,園區面積廣達683畝,包含昭君墓本體、匈奴歷史文化博物館、昭君出塞陳列館以及中國古代和親文化館。館內透過「昭君出塞」、「匈奴文化」、「和親文化」等主題展覽,細緻呈現漢匈兩族間的歷史互動與文化交流。園區入口設有仿漢式闕門、昭君漢白玉雕像、單于大帳、和親銅像及神道牌坊,形成一幅完整的歷史畫卷。

若想體驗更具生活氣息的草原文化,不妨走訪位於大青山腳下的「莫尼山非遺小鎮」。小鎮坐落於青山環抱之中,古稱「白道川」,佔地約500畝。明清時期,這裡曾是旅蒙商道上的重要驛站,往來商旅雲集,留下繁榮的歷史印記。如今,這裡被打造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基地,以活態形式展現草原文化的魅力。
走進小鎮,映入眼簾的是非遺藝術博物館、活態傳習館、萬里茶道驛站、馬頭琴博物館、紅色記憶大院、蒙古老營等多元場館。沿著石板鋪就的街道漫步,隨處可見匠人專注於傳統技藝創作的身影。遊客不僅能觀賞,更能親身參與,如蒙古族皮雕、皮畫、托克托面塑、剪紙、馬頭琴製作等。

小鎮中央的露天劇場每天都會上演實景演藝《莫尼山盛宴》,以壯闊的場景與音樂,重現蒙古族傳統的那達慕盛會與祭祀敖包等習俗。其中最令人震撼的,莫過於「呼麥」表演。這種源自草原的古老歌唱藝術,歌者能同時發出高低兩種聲部,低沉厚重如大地迴響,清脆悠遠如蒼鷹長鳴,將觀眾帶入一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境界。
呼和浩特是一座兼容並蓄的城市,既有深厚的歷史遺跡,也有現代化的文化建設;既保存著遊牧民族的古老記憶,也展現當代城市的發展脈動。無論是追尋昭君的傳奇故事,探訪博物院中的歷史珍寶,還是走進非遺小鎮,親身觸摸草原文化的溫度,都能讓人感受到這片北疆土地獨特的魅力。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旅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