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通的前世今生 從大正町到華燈初上

電視劇《華燈初上》風潮帶動,讓逐漸沒落的台北市條通地區受到關注,此區域在日治時期是台灣首個高級住宅社區,歷經歷史風潮轉變,成為燈紅酒綠的不夜城,現在則轉型為融合日式風情與酒吧文化的商圈,跟著歷史人文、在地資深工作者的帶路,尋訪它獨特的文化與生態,與發掘它的豐沛生命力!
「條通」日文是街道巷弄的意思,在台灣,特別是指日治時期以京都棋盤式街道為藍圖規劃的「大正町」,也就是現在台北市林森北路一帶區域,包含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以南,市民大道以北,中山北路和新生北路之間的街區,由南至北有「一條通」至「十條通」,十條通後來成為南京東路。
大正町 日治時期首個高級社區
1900年日本內地移民來台人數激增,各大商社也紛紛進駐台灣發展,原來日人居住在台北城內,發展已漸趨飽和,因此將台北市區範圍擴大,開發大正町。
大正町是日治時期台灣首個私人開發的高級社區,始於1912年,當時由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所推動,台灣的五大家族都是其股東,此社區設有網球場、射箭場、泳池等設施,引進台灣第一所幼稚園、第一個兒童遊戲場,以及擁有現代化的電力、自來水、下水道基礎建設,附近還有小學及市場。淡水線鐵路也配合設置大正街車站,即位於現今台北當代藝術館一帶,也在四條通設有巴士站,生活機能完善。主要以日本人居住為主,也有台灣籍人士,例如林熊徵,他即是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董事之一。當時的美國大使館即位於四條通,1926年時搬遷至御成町、現在的台北光點所在地。
文史達人凌宗魁表示,大正町此社區以獨門獨院的和洋混合式住宅為主,也有台灣望族仕紳的豪宅,參與設計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的時任營繕課課長的井手薰,當時即居住在大正町,他設計和洋混合式的自宅,當時家家戶戶規畫一定比例庭園,試圖打造為田園城市,美感獨步全台。
目前大正町時代所遺留的建物,僅有大正町教會(現為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前綠島小夜曲咖啡館(現為二條通劇匯)碩果僅存,大正町教會昭和12年(1937)竣工,為隸屬聖公會的哥德式教堂,被列入市定古蹟,前綠島小夜曲咖啡館則落成於大正14年(1925),為日本攝影師佐佐木八二郎的自宅,2008年建築師鍾永男取得產權,保留木造日式風格。

▲目前大正町時代建物僅有大正町教會(今中山基督長老教會)等留存。

▲1932年台北市職業別明細圖,可見大正町當時住戶、商家名。

▲20年代的大正街,圖中央樓房為美國領事館,左側為林熊徵宅(圖片來源:秋惠文庫)。

▲二條通劇匯(前綠島小夜曲咖啡館),為日治時期日本攝影師佐佐木八二郎自宅
御成町、三橋町撫今追昔
大正町鄰近街廓御成町、三橋町,發展關係緊密,1922年隨著町名改正,原大正街臨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編定為御成町,東側其餘部分編為大正町,御成町所在地囊括現在的新光三越南西店、建成國中等地點,大正町道路北邊為三橋町之三板橋墓地(今林森公園、康樂公園),町內有日人公墓,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葬於此,曾鄰近晶華酒店的大稻埕「乾元行」股東陳茂通的豪宅也位於此。
凌宗魁解釋,日本人因為認為墳墓是先人安息之地,墳墓也通常位處住家附近,以便經常拜訪追思,迄今日本的墓園文化已和歐美幾無二致,墓園宛如公園一般的地帶。今日的林森公園、康樂公園為昔日14、15號公園預定地,戰後從中國大陸撤退來台軍民就地取材於此搭建住所,墓碑房舍混雜,形成特殊生態,1997年陳水扁時任台北市長時拆遷,引起抗爭,而明石元二郎與副官鎌田正威的大、小兩座鳥居,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現仍屹立在林森公園內。
位於三橋町的陳茂通豪宅,命名為「紅葉園」,為日治時代三橋町重要地標,陳茂通1933年從日商小林惣次郎手上取得現址,興建獨棟和洋式住宅,構造與材料相當講究,受到東京帝國飯店影響的裝飾藝術(Art déco)風格,工藝精美。凌宗魁2017年曾以該建築具有構造方面獨特性與時代見證意義,未嚴重破壞原貌,提報文化資產,惜未獲得文資身分,2018年面臨都更拆遷,由都發局與文化局協調,正大尼龍公司、元大建設先將拆解後物件,存放廠房內,待來日異地重建。

▲鄰近晶華酒店的林森公園內,日治時期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與副官的鳥居屹立。

▲日治時期大正町、御成町、三橋町位置圖

▲位於御成町的林熊光豪宅,為現在新光三越百貨南西店現址
戰後大正町名人雲集
戰後居住大正町的名人雲集,蔣經國一家曾於1950→1969年居住於長安東路號18號(四條通),三條通則曾有「醫生街」之稱,包括杜聰明、林溟鯤等醫師,還有林衡道、藍蔭鼎等人宅邸皆位於此;四條通則還有省議會副議長許金德、鐵路局長莫衡、藝術家暨企業家陳清汾的公館;五條、六條通則曾居住中華民國革命元老吳雉暉、前內政部長谷正綱、前台北市長游彌堅、黃朝琴、歌仔戲明星楊麗花、畫家豐子愷等;七條通曾座落國劇明星顧正秋的洋房。
大正町戰後發展歷經不同階段,凌宗魁指出,日本人離開後此區域,1950、60年代,美軍進駐台北,中山北路一帶出現大量的美軍休閒場所,大正町也從純住宅區變成繁華的商業區。1979年隨著美援結束,大正町商圈開發新的目標族群,銜接到對此區域熟悉、重返的日本企業,時值台灣建設與經濟起飛的年代,許多和日本技術合作的日系企業派駐許多駐台幹部,原來為美軍打造好的不夜城就轉而變成服務日本客群。

▲50、60年代蔣經國一家曾居住四條通(圖片提供:外交部)

▲日治時期位於三橋町的陳茂通豪宅。

▲戰後歷經時代轉變,條通日式酒吧餐廳林立,圖為林森北路102號「大正町藝術祭彩繪故事牆」
跟著《華燈初上》認識日式酒店
《華燈初上》的光環還在,現實上日式酒店已沒落,時空背景完全轉換。」席耶娜指出,條通的日式酒店全盛時期有六百多家,經過疫情,現在僅剩不到30家,她估計未來可能會剩10家維持平衡。過去沒有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學第二語言要花很多金錢時間的年代,條通成為來台日本人聚集之處,宛如日本村,加上日本經濟泡沫,已不像過去揮金如土、且削減交際費,同時現在新一代日本人很多都能講中文與英文,透過Google Map可以到處跑,日式酒店已逐漸不為時代所需要。
席耶娜為日式酒店末代小姐出身,她意識到日式酒店已開始沒落,所以從她開始創業時就選擇開設日式酒吧,而非日式酒店,試圖轉型,為了讓條通得以延續命脈,她於2015年成立「條通商圈發展協會」,從2016年開始應「島內散步」邀請,持續從事條通的走讀導覽,試圖讓大家摘掉有色眼鏡,以全新的眼光來認識條通。
「現在條通變成酒吧最多元化、各種性別店家聚集的地方,全台灣大概也只有條通辦得到。」席耶娜指出,現在條通酒吧最密集,超過一百家,擁有各式各樣主題酒吧,例如女僕、Talking Bar、飛鏢、水煙館 卡拉OK、第三性公關、男同志、女同志等,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通通都有。

▲條通現在變成全台酒吧最多元化的地方(圖片提供:台北市條通商圈發展協會)

撰文、攝影:方雯玲/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外交部、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台灣建築會誌、百聿數碼、條通商圈發展協會、凌宗魁、La Bamba、名度、Wikimedia
相關文章
條通的前世今生 從大正町到華燈初上:日式、台式酒店大不同!
條通的前世今生 從大正町到華燈初上:日式餐廳旅宿一級戰區
條通的前世今生 從大正町到華燈初上:條通也有文青去處
條通的前世今生 從大正町到華燈初上:條通不思議的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325期(2025 年 08 月號)
- 記者:TO'GO泛遊情報
- 更多旅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