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月大嬰兒突染HIV 病毒基因分析揭父親為家庭「零號病人」

16個月大嬰兒突染HIV 病毒基因分析揭父親為家庭「零號病人」
嬰兒出生時健康,卻在16個月大時確診HIV,醫療團隊展開精密溯源調查。(示意圖/Pixabay)

[周刊王CTWANT] 大陸福建一名僅16個月大的男嬰因肺炎就醫,竟意外被診斷感染HIV病毒,令醫療團隊震驚。孩子母親懷孕期間各項產檢正常,出生時也未檢出病毒,究竟這名年幼無辜的嬰兒是怎麼被感染?誰才是家中最先染病的人?經醫療團隊運用病毒基因比對與進化分析,終於解開這場家庭感染之謎,鎖定父親為家庭內的「零號病人」。

根據《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7月25日的報導,2023年10月,福建某醫院一名16個月大幼童因支氣管肺炎就診,卻意外發現其HIV病毒載量極高,每毫升血液達24.1萬拷貝。隨後,孩子的33歲母親與34歲父親也接受檢測,雙雙確診HIV-1陽性。

通常來說,嬰兒感染HIV最常見的途徑是母嬰傳播,可能在懷孕、分娩或哺乳期間發生。然而醫療紀錄顯示,孩子出生當時,母子雙方的HIV抗體與核酸檢測皆為陰性,意味著傳染並非發生於胎內或分娩過程。

為釐清傳染來源,研究人員運用病毒的基因序列進行「系統進化分析」,比對全家三人的HIV病毒樣本。透過病毒突變速度與序列相似性分析,團隊建構出一張「病毒家譜樹」,找出誰是家庭內的「零號病人」。

結果顯示,三人所感染病毒基因亞型為CRF01_AE_C4,與北京男男性行為人群(MSM)常見病毒株一致。在病毒進化樹上,父親的病毒位於家族小簇的最底部,代表他是最早的感染者;母親與孩子的病毒則從這個源頭向上分化,顯示病毒從父親傳染給母親,再由母親傳給孩子。

更進一步的「分子鐘」分析顯示:

▪ 父親感染時間約為2023年3月(tMRCA為2023.29)

▪ 母親與孩子感染時間約為2023年8月(tMRCA為2023.68)

這項推算與孩子在2023年10月被發現感染的時間點吻合,研判母親感染初期病毒量高,透過哺乳將病毒傳給了嬰兒。

從病毒傳染路徑來看,完整鏈條如下:北京MSM人群 → 父親 → 母親 → 嬰兒

令人震驚的是,整個感染鏈條從源頭到嬰兒,僅歷時不到半年。幸運的是,基因型耐藥分析顯示三人雖帶有部分低度耐藥突變,但未出現主流抗藥性變異,代表仍可透過標準的抗病毒療程穩定控制。2023年11月15日,一家三口正式開始接受聯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報導指出,這次案例展現了基因科技在公共衛生防疫上的力量。透過病毒序列與進化模型,不僅能精確找出感染源頭,更可追蹤傳染節點、預估傳播時間與風險群體,對疫情防控與精準治療具有重大意義。專家也提醒,HIV傳播可潛伏無聲,任何曾有高風險行為者,即使身體沒有不適,也應主動接受檢測,避免病毒進一步擴散。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大陸新聞
人氣大陸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