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三業加速撤離大陸 銀行曝險首跌破8字頭

金融三業加速撤離大陸 銀行曝險首跌破8字頭

國內金融業對中國大陸曝險持續縮水。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截至今(2025)年5月底,銀行、保險、證券期貨及投信在內的金融三業,對陸曝險合計降至8,283.89億元,不僅年減超過2,000億元,幅度達19.6%,更創下歷來新低。其中,銀行業曝險首度跌破「8」字頭、滑落至7,684.5億元,象徵金融業撤離中國市場的速度明顯加快。

金融三業對陸曝險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逐步下滑,今年尤其顯著,僅5月單月,對陸曝險就減少約486億元,累計1~5月則萎縮近1,000億元,等於上半年就達到過去一年(2024)減幅的一半。金融圈人士分析,今年5月人民幣兌新台幣單月急貶近6%,大幅壓縮以人民幣計價資產的換算價值,加上地緣政治與經濟成長放緩風險升高,讓金融機構大幅降低對中國資產部位。

從銀行業來看,5月底對陸曝險金額為7,684.5億元,較去(2024)年同期大跌1,764億元、年降18.7%,同樣刷新統計以來最低紀錄。根據金管會資料,銀行對陸曝險主要來自授信、投資與資金拆存3大類。其中以授信衰退最多,年衰1,123億元,投資與拆存則分別降低335億元與305億元。

銀行局指出,中國大陸債務風險與房地產市場壓力升高,導致企業貸款需求趨於保守,銀行對新增授信與續約案件也審慎以對,成為曝險持續下修的主因。目前銀行對陸曝險占淨值比為15.9%,也來到歷年最低水位。若觀察個別銀行,中國信託對陸曝險金額1,800億元居冠,台北富邦永豐銀行分別為858億元、625億元,淨值占比分別為49%、31%、35.5%。

保險業同樣快速收手。截至5月底,壽險業對中曝險跌至499億元,較去年同期少221億元,滑落30.7%;其中包含股票、公債與公司債等各類有價證券投資皆縮水。產險業自2023年1月起即完全撤出對陸市場,已長達29個月「零曝險」。保險局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前景不明與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壽險公司普遍降低對中國市場的曝險部位,以維持資產穩健性。

至於證券、期貨與投信業,5月底對大陸曝險總額為100.39億元,年墜近28億元、幅度逾21%。其中證券商對陸部位僅72.55億元,期貨與投信規模則相對穩定。證期局說明,主要受到中國市場波動加劇與5月關稅議題干擾,使信用利差與匯率波動放大,業者普遍選擇減碼部位以控管風險。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