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五五」規劃 分析:國進民退會更明顯

中共20屆四中全會23日落幕。學者分析,「十五五」規劃的政企關係更強調「有為政府」,政府會在「高質量發展」中扮演領導者角色,預估「國進民退」現象會更明顯。而「開放」的意涵也與過去不同,變成深化改革的一部分。

政大國關中心今天舉辦「解讀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紀念台灣光復八十週年」座談會,「十五五」規劃(第15個五年規劃,2026至2030年)是會中討論的重點之一。

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曾偉(峰)分析,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以來歷經「十三五」規劃到「十五五」規劃,其中「十四五」規劃是面對解決疫情的問題,而「十三五」與「十五五」規劃才是實踐習近平的理念,且相比起來,「十五五」規劃更強調國內經濟的建構。

這次四中全會公報提到穩就業、穩企業、穩預期、穩市場、穩住經濟基本盤,沒有了「穩外貿」與「穩外資」;「六個堅持」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沒有提「堅持開放」。

曾偉(峰)提到,「十三五」與「十四五」規劃的「改革」與「開放」同等重要,但這次的「十五五」規劃當中,「開放」比重沒那麼大,「改革」比較重要。

他進一步表示,現在「開放」的概念也與以往傳統的不一樣,現在是擴大高水平開放、制度型開放,與以往傳統的無限度開放,即「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都是好貓」不同,現在是不只要黑貓白貓,還要「好貓」。

他解釋,中國的開放不會是單純開放市場,而是制度型對接,中國標準會與國際一致,甚至在標準上設定自身的標準,「開放」轉變為深化改革的一部分。

落實到即將登場的「川習會」上,曾偉(峰)認為,這次公報釋出一些談判立場訊號,即中國認為有能力與決心走自己的路,發展科技自強。而中國的制度型開放,不再是單純因應美國壓力進行的開放,而是會在談判上進行一些條件。

對於這些措施如何影響國家與社會關係,他表示,政企關係會朝向「有為政府」。「十四五」規劃強調有效市場,「十五五」強調有為政府,政府會在「高質量發展」上扮演戰略領導者角色,「國進民退」現象會更為明顯。

在社會關係上,公報提及,要「確保社會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曾偉(峰)表示,應可更多觀察到中共用新科技、大數據技術進行社會治理。

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兼主任黃信豪指出,「十五五」規劃的的本質是經濟發展是方法,鞏固政治安全才是目標。

黃信豪認為,「十五五」規劃強調生產鏈、製造鏈的安全,避免對外依賴,顯示面臨外部壓力下,建構某種自我生存模式的企圖。而儘管公報重提「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但這可能只是安撫外資與人心,與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所提的還是有所差別。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研究員兼所長劉孟俊分析,四中全會傳遞3項政治訊號,包含強調「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以「新質生產力」引領高品質發展;維持「共同富裕」、「制度型開放」政策延續性化。

他預估,「十五五」規劃會是反內捲規劃,因為以往的「加總式成長」失靈,預計未來政策對策將是轉向「投資於人」,強化教育、技能與社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