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加熱菸送審菸包與上市產品一致 知情人士疑:當初怎沒標示違法?
審查多時的加熱式菸品17日於超商通路上架販售,詎料,合法上市開賣首日,衛福部國健署旋即以菸品「未標示尼古丁含量」為由,要求全面下架,引發議論。對此,知情人士指出,當初加熱菸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審查後,業者在上市前須送審菸包樣本等產品資訊,國健署不僅給予許可函,也將相關資訊提供給海關,後續才能完成清關手續放行入境上市,不解為何通過審核上市的產品,如今卻因違法標示而被下架?即便標示有瑕疵,也應先令限期改善,而非立即下架。
剛開賣就翻車 加熱菸悲劇首日
歷經2年多嚴審,衛福部今年7月底陸續公布2家申請業者、共14品項加熱菸(指定菸品),「有條件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審查,部分品項於本月17日正式上架販售。然而,加熱菸開賣首日,多個縣市衛生局當天旋即接獲國健署口頭或電話指示,指加熱菸的尼古丁、焦油含量,未依菸品出廠檢測結果據實標示,已涉違反《菸害防制法》第10條第3項,及〈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第8條規定,要求業者立即下架停售。

加熱菸17日在超商通路販售,衛福部及各縣市政府同步進行稽查。(衛福部提供)
對此,有知情人士透露,事實上,加熱菸產品在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審查後,在上市前業者必須依規定向國健署送審菸品資料,審查內容包括產品外包裝、健康警示圖文面積、尼古丁標示字樣等細節,國健署經逐項審後,加熱菸才能正式進口上市販售。

加熱菸不是想賣就能賣,國健署就連包裝、標示都要審。(擷取國健署官網)
「包裝不符說」挨轟 知情人士超傻眼
不僅如此,該人士強調,國健署審查菸包樣本並核發許可函後,也將相關資訊提供給海關及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海關收到的菸品包裝等資訊,和實際進口上市販售的加熱菸產品需一致,才能完成清關手續放行入境。但現在加熱菸上市僅1天,國健署卻以「包裝不符規定」要求下架,實在令人費解?

業界質疑國健署要求不合理,直指全球無加熱菸尼古丁檢測標準。圖為衛福部長石崇良。(王侑聖攝)
另有業界人士表示,加熱菸在全球均無需標示尼古丁含量,亦即無國家標準及通用標準檢測方法,包括美國FDA及WHO也一樣沒有通用檢測方式,由於加熱菸排放物比紙菸少,因此在實驗室收取排放物時,必須特別使用「強化抽吸方法」,才能取得足夠排放物來分析,與傳統紙菸的檢測方法截然不同。
業界人士指出,若紙菸也用「強化抽吸方法」檢測,則紙菸的尼古丁含量恐將超過2毫克(mg),遠超過1毫克的合法標準,「恐怕所有紙菸也都會違法」。因此,若要求加熱菸明確標示尼古丁數值,勢必要先有標準的通用檢測方式及合理標準才可行。

加熱菸、雪茄及菸絲無國家檢測標準,衛福部公告僅限最高含量。(擷取衛福部官網)
只不過,目前台灣僅有紙菸具備國家標準檢測方法,其他菸品包括加熱菸、雪茄及菸絲等,皆無國家標準,且衛福部今年9月11日公告「紙菸以外之菸品尼古丁最高含量」時,亦未同時公告國家標準檢測方法。正因如此,加熱菸依法僅須標示健康警語,倘若政府真的要求標示尼古丁具體數值,也應比照現行紙菸的國家標準檢測方式。
核准後翻盤 法界批破壞政府公信力
此外,業界人士表示,依據現行〈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相關辦法,若菸品無國家標準或國內外通用檢測方法,則無須標示尼古丁及焦油含量,僅須依使用方式標示健康警語。目前加熱菸包裝已明確標示:「使用本菸品者,會吸收尼古丁而危害健康」,符合該辦法第8條相關規定。

加熱菸下架案,業界、法界批行政翻盤侵害權益。(北市衛生局提供)
「一個依法審查、依法上市的產品,不應在一通電話後被迫下架!」另有法界人士批評,行政機關事後推翻既成核准決定,應有明確事實及法律依據,並須遵守撤銷程序與比例原則,,若行政機關可以無視程序、任意翻盤,則法治精神將蕩然無存,「先核准、後否定,已嚴重侵害業者權益與信賴保護原則,更損及政府公信力⋯⋯此事件不僅是關於加熱菸,更是對台灣行政法治根基的一次重大考驗!」(責任編輯:王晨芝)
(熱門點閱:加熱菸開賣就觸雷 一業者8品項未標尼古丁含量遭下架)
《上報》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
〈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重點條文
衛福部訂定〈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針對紙菸與其他菸品的尼古丁、焦油含量及標示規範如下:
第三章 尼古丁焦油最高含量及其檢測
第7條 — 檢測方式與執行單位
1.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之檢測方法,依國家標準為之;無國家標準者,依國內外通用之方法為之。
2.中央主管機關抽樣檢測菸品之尼古丁、焦油含量時,應依前項規定為之;並得委託相關專業機關、機構、法人或團體辦理。
第四章 尼古丁焦油含量之標示
第8條 — 尼古丁、焦油含量標示規定
1.菸品之尼古丁、焦油含量,應依菸品出廠檢測結果據實標示;無法依前條第一項規定檢測尼古丁、焦油含量之菸品,應依其使用方法標示「使用本菸品者,會吸收尼古丁及焦油而危害健康」或「使用本菸品者,會吸收尼古丁而危害健康」。
- 記者:上報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