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深部腦刺激晶片植入術,幫助巴友回歸日常生活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鍾方


巴金森氏症是好發於年長者的漸進式退化性神經疾病,根據臨床統計,平均發病年齡約為58歲。發病成因是大腦中基底核黑質中多巴胺的神經元細胞逐漸死亡所致,多巴胺神經元細胞負責分泌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化學傳導物質,能夠協調人體運動功能,能夠完成各種精細,又複雜的動作。若多巴胺濃度低於正常人的百分之八十時,運動功能就會逐漸喪失正常功能,於是出現手部顫抖、動作遲緩、肌肉僵硬與關節疼痛等這類症狀。


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根治巴金森症的方法,但在醫學團隊及運動界努力下,不斷發展出各種延緩多巴胺神經元細胞萎縮、凋亡的療法,像是服用藥物、物理治療、職能治療、重量訓練等,目的就是讓病人恢復活動能力,回到正常生活。


近來,雙和醫院神經醫療團隊更透過實施深部腦刺激(DBS)晶片植入手術,幫助一位年過七十歲,有十餘年巴金森症病史的林阿姨,走出重度僵硬、跌倒頻繁的困境,如今已能外出踏青、旅遊放鬆,回歸日常生活。


巴金森藥效波動劇烈 讓患者害怕外出活動


十多年前發現手部顫抖、動作遲緩、肌肉僵硬與關節疼痛等症狀,林阿姨不以為意,以為是肌肉關節退化或過度勞累造成,稍作休息就能康復,後來出現左手捲曲、左腳拖行等症狀,就醫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初步以服藥方式控制,歷經四、五年的藥物治療,陸續出現藥效下降與副作用,嚴重時甚至會突然癱軟無法移動,得靠大聲呼救才得以脫困,也讓她害怕外出。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千岱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病人長期口服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藥物後,會出現藥效波動的現象,服藥期間,運動功能就像開關一樣,藥效助攻時,就會進入「On」的狀態,可以自由行動,藥效減弱時,就會立刻切換成「Off」狀態,突然寸步難行,常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精準深部腦刺激晶片植入術,幫助巴友回歸日常生活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深部腦刺激晶片植入術 智慧個人化手術療效高


林阿姨轉至雙和醫院就醫後,神經外科羅偉倫醫師建議施行深部腦刺激(Adaptive DBS)晶片植入手術,能夠即時偵測患者腦部神經訊號,依據症狀波動自動調整刺激強度,不僅可提升療效,還能減少副作用與電池耗損,讓治療更智慧化與個人化。


深部腦刺激晶片植入術採微創開顱手術,以精準立體定位技術,將長度15毫米、直徑1.5毫米微小晶片植入腦部深處特定神經核,以電刺激方式穩定神經活動,藉此改善顫抖、僵硬、動作障礙等症狀,並能降低因藥物導致的異動症、幻覺或行為衝動等副作用。


使用ROSA機器手臂精準定位視丘下核,確保晶片置入誤差在1毫米內。確認進入點進行頭骨鑽洞後,會先行使用微電極探針確認位置,再將晶片沿著路徑放到視丘下核的病灶處,同時接上臨時電池,透過晶片當場施行電刺激,確認僵硬狀況是否改善,無誤後便將導線暫時埋在頭皮底下。後續會進入第二階段的手術,在胸前鎖骨下方埋裝另一個新的電池,讓晶片可源源不斷刺激神經,控制肢體活動,待傷口恢復後便可出院,並定期回診追蹤。


術後第三天,電池啟動僅10分鐘,林阿姨不用旁人協助就能自行起身如廁,近期回診時,也表示目前狀況相當穩定,


羅偉倫醫師表示,隨著治療技術的普及,相信未來透過多項專科合作與精準神經手術,巴金森氏症患者也能擁有高品質生活,擺脫病痛束縛,迎向健康人生。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