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誤1分鐘,就損失190萬腦細胞!台灣僅1成中風患者把握黃金4.5小時

他只是講話突然變得含糊,手上的杯子掉了下來。家人以為只是太累,沒想到,這竟是中風的開始…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台灣上演。腦中風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健康危機。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近5萬人罹患腦中風,但僅不到1成能在「黃金4.5小時」內接受有效治療。失能,不是死亡,才是中風最可怕的後果。

台灣腦中風學會今日於「世界中風日」前夕啟動「中風防治全民行動」,呼籲全民記住「中風救援三步驟」,在第一時間辨識徵兆、即刻送醫,是避免失能的關鍵:

  • 臉歪嘴斜:請對方微笑,觀察嘴角是否對稱
  • 單側無力:請對方雙手平舉,觀察是否有一側無力
  • 口齒不清:請對方說「你好」,聆聽是否語言含糊

只要出現任一徵兆,就應高度懷疑是中風,立即撥打119,爭取黃金救援時間,守住語言、行走與生活自理能力。

腦中風為國人死因第四名 失能風險遠高於死亡

腦中風是國人死因第四名,更是造成成人失能的主因。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陳龍指出:「中風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根據統計,約五成患者在中風半年後無法自行如廁、行走或洗澡,每五人就有一人需長期臥床,拖垮整個家庭照護系統。

此外,中風所造成的照護費用平均每年超過50萬元,且超過7成患者無法重返職場,對家庭與社會都是沉重負擔。

為什麼救不回來?不是不知道,而是「沒想到是中風」

雖然多數民眾對中風徵兆有所認識,但實際發生時卻無法立即聯想到中風。常見反應是「先觀察看看」、「應該只是太累」,導致錯失治療時機。中風初期症狀如臉歪嘴斜、單側無力、口齒不清,常被誤認為感冒、疲勞或低血糖,延誤就醫成為治療率低落的隱形殺手。

「每延誤1分鐘,就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而這些細胞再也無法恢復。」陳龍強調,唯有即時辨識、即刻送醫,才能逆轉命運、重拾生活力。

2025年中風防治全面升級 從醫療到社區一次到位

面對中風防治挑戰,腦中風學會、健保署與國健署分別展開行動,從治療指引與國際接軌、健保放寬治療時間窗,到提升全民識能,逐步推動涵蓋臨床與社區的中風照護全面升級。

  • 治療指引與國際同步:2025年台灣最新中風治療指引正式上路,積極導入新療法與照護模式,包括建議不同共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過去曾發生過中風的患者,或是發作時間超過4.5小時以及睡夢中發生中風的患者等,在符合可施打條件的狀況下有機會可施行靜脈血栓溶解治療(IVT)來降低失能的可能性;而對於即將接受動脈內取栓術的急性缺血性中風(AIS)病人,也建議在符合條件的狀況下儘速施打IVT,以降低失能風險。
  • 健保放寬治療時間窗:血栓溶解劑使用時間延長至發作後4.5小時內,並將取栓治療的健保給付延長至發作後24小時內。
  • 強化中風識能教育:國健署正與腦中風學會合作,即將發布最新版《腦中風防治手冊》,依據最新國際研究與臨床證據更新治療策略,並強化全民中風識能教育,提升民眾對中風症狀的辨識與應變能力。

病友現身分享黃金救援關鍵 HowHow影片揭中風警覺落差

四位成功復原的中風病友,因及時辨識中風徵兆並撥打119,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治療,成功保住語言、行走、自理等生活功能。他們也主動參與衛教影片拍攝,透過親身經歷鼓勵更多民眾提升中風識能,在關鍵時刻迅速辨識、立即求救,為自己與家人爭取寶貴的救命時間。

記者會同步首播由知名創作者HowHow主演的中風情境短片,以生活化場景呈現「臉歪嘴斜、單側無力、口齒不清」三大典型徵兆,並結合社會實驗,揭示大眾對中風警覺仍有待提升。影片上線後,僅有2.2%的觀眾採取行動了解真相,與現實中僅6%患者能在黃金4.5小時內接受治療的比例相近,凸顯提升中風識能的迫切性。

影片已於腦中風學會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AEEkyN7So/)及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vmdfmuJqw)上線,號召全民轉傳分享,提升中風識能與行動力。

全民動起來!記住「微笑、舉手、說你好」 一通119可能救一命

中風救援口訣持續推廣中,民眾只要掌握三個簡單步驟,就能在關鍵時刻辨識中風徵兆、爭取救命時間:

  • 臉部歪斜——請他微笑,看是否嘴角不對稱。
  • 單側無力——請他雙手平舉,看看是否有一側無法抬起或明顯無力。常見情況包括突然無法拿起水杯、筷子、遙控器等日常物品。
  • 口齒不清——請他說出「你好」,聆聽是否語言含糊、表達困難,或出現類似「大舌頭」的狀況。

只要出現任一症狀,就要高度懷疑是中風,立即撥打119,爭取黃金救援時間,降低失能與長期臥床風險。


圖/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 陳龍(中)


圖/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陳亮妤(右)


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沈靜芬(左)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