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酸痛恐是「腸胃在求救」! 中醫師提供4招可自救

肩頸酸痛恐是「腸胃在求救」! 中醫師提供4招可自救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34歲林先生是一位科技業工程師,長期肩頸僵硬、脖子卡卡,按摩、復健、熱敷樣樣做,卻怎麼樣也無法真正舒緩,不僅影響睡眠,連早上起床都覺得「頭是黏在脖子上」。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中醫門診求助,中醫師吳文誠觀察患者舌苔厚膩、氣色偏灰,詢問後發現近來三餐不定、常吃炸雞配啤酒,而且還有胃酸逆流的困擾。診斷後針對體質,選擇遠端取穴「足三里」,並搭配脾胃調理的處方,卻在針灸後幾分鐘,患者便大呼「欸,怎麼脖子變輕了?剛剛那個卡住的感覺好像不見了耶!」


肩頸痠痛未必是姿勢或骨刺問題 源頭可能是腸胃在發炎


「這不是特例,而是在臨床中反覆出現的現象。」吳文誠醫師指出,多數人認為肩頸痠痛來自姿勢不良或壓力累積,甚至是骨刺或椎間盤突出造成,但如果怎麼治療都沒改善,很可能問題根源不在肩頸本身,而是在「腸胃功能失調」這個看不見的地方。


中醫強調「內經外應」,許多慢性肩頸緊繃、沉重、痠脹,其實來自體內氣機阻滯。當脾胃功能低下,消化吸收能力變差,會導致氣血生化乏源,甚至痰濁、濕氣內生,這些體內「看不見的廢物」會沿著經絡上擾,特別容易聚集在肩頸部位,造成筋膜緊縮、肌肉張力異常。


足三里是胃經重要穴位 針灸後促進氣血流動改善肩頸痠痛


足三里是胃經上的重要穴位,有調整消化、補氣健脾的作用,但它的效應不僅限於腸胃。當針刺足三里激活經絡循行,氣血流動加速,很多患者當下就會感覺肩膀「鬆開」、「變輕」,這不只是心理作用,而是真實的經筋張力釋放反應。


這種遠端對應的邏輯,其實就是中醫對「筋膜張力場」理解的應用。許多肩頸酸痛不是局部出問題,而是源頭在於整體張力的不平衡,腸胃功能的失調會造成整個身體氣血流動卡住,尤其表現在筋膜易緊繃的肩頸區。


「腸胃型」肩頸痠痛不能做表面功夫 須從調理腸胃功能入手


如果你有以下狀況,小心你的肩頸是「腸胃型」痠痛:


▸長期肩頸緊繃、按完很快又緊。


▸常吃油炸、重口味、冷飲,或暴飲暴食。


▸有胃酸逆流、脹氣、排便不順。


▸睡眠品質差,容易肩頸痠醒。


▸情緒壓力大,常覺得胸悶、悶氣上升。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多按摩、多拉筋就能解決肩頸痠痛,但那只是「表面舒緩」,如果身體內部還在發炎、氣機還是卡住的,那痠痛就像被蓋住的火種,一燒再燒,根本無法根除。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找出根源、全身調理,特別是從「腸胃功能」入手。健脾化濕、清熱疏肝,再配合遠端針刺與筋膜釋放技術,才能讓肩頸真正鬆開,從此不再反覆發作。


肩頸痠痛來自腸胃失調、體內發炎 以下4個方法可自救


1.每天按壓足三里穴位


位置在膝蓋下方約4橫指、脛骨旁邊,在附近尋找按下去會痠脹的點。每天按壓3~5分鐘,有助於健脾理氣、改善消化、紓解全身張力。


2.溫熱養胃茶飲


如陳皮普洱茶、生薑紅棗茶,有助體內驅寒化濕、促進腸胃蠕動,對脾胃虛寒型肩頸痠痛特別有效。


3.簡單伸展放鬆筋膜


每天花5分鐘做肩頸延展操,配合深呼吸,幫助放鬆筋膜、活絡氣血。也可用泡澡或熱敷背部方式幫助肌肉釋放張力。


4.減少腸胃壓力的飲食習慣


少油炸、少冰品、細嚼慢嚥、晚餐不過飽,這些看似基本的小事,其實就是保護你筋膜與氣血運行的根本。


中醫針灸快速找出痠痛源頭 就能針對體質病因對症處理


吳文誠中醫師表示,能夠察覺肩頸痠痛與腸胃功能的深層關聯,也與他在臨床上堅持「當下有感」的診療風格有關。他常透過「測試、下針、立即檢驗」的方式,在現場快速找出肩頸痠痛與哪條經絡功能有關,並觀察針灸後的即時變化,幫助患者快速理解自身問題的源頭。


「很多人覺得中醫要慢慢調,才會有效,但如果當下就能對治療有感受,病人自然更願意繼續調理。」吳醫師強調,像足三里雖屬胃經,但也有患者透過針刺神門等非胃經穴位,獲得顯著改善,這證明不同體質與病因需要對應不同策略。找出真正與症狀關聯的經絡,對症處理,才能達到「根本調理+當下有感」的雙重效果。


當然,民眾平時可以從文中介紹的居家保健法開始,例如按壓足三里、避免腸胃過度負擔、多做肩頸伸展等方式,幫助自己調整體質與肌肉張力。但若症狀持續未改善,仍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找出個別經絡與臟腑的真正失衡點,才不會讓小毛病變成長期困擾。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RSV不分季節!守護嬰幼兒免疫接種成關鍵 離島不能等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