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無人機疑測試西方防線 歐洲各國急建「反無人機網」

俄羅斯無人機疑測試西方防線 歐洲各國急建「反無人機網」
面對俄羅斯不斷使用無人機侵擾領空,歐洲各國開始搭建反制無人機的方式。(示意圖/pixabay)

[周刊王CTWANT] 歐洲近月接連出現無人機闖入關鍵設施空域的警戒事件,從比利時、波蘭、羅馬尼亞到丹麥與德國,機場一度停飛、戰機緊急升空,代價不只金錢,也牽動航空安全。官方與專家多次把矛頭指向俄羅斯,俄羅斯一方面日常以無人機攻擊烏克蘭目標,另一方面把機隊往西試探,測量北約邊界縫隙。

據《Cybernews》報導,歐盟航空安全局(EASA)統計顯示,涉入無人機的歐洲航空事故自2015年每年約500起,攀升至2019年將近2000起;雖EASA未提供近年數字,但歐洲官員與機場經營者承認,如今闖入更頻、機型也更難追。

國際空中交通管制員協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Associations)歐洲區副主席德洛(Frederic Deleau)表示,傳統雷達為大飛機最佳化,小型碳纖維無人機常低於偵測門檻,還可能被判讀成鳥群或雜波。

目前為了因應如此情況,歐洲各國正部署射頻掃描、電光攝影與聲學感測等新技術,但單一工具難以全覆蓋。反無人機公司Dedrone by Axon在EMEA與APAC地區副總裁亞歷山大庫珀(Ash Alexander-Cooper)指出,真正缺口在「彼此不互通」,缺乏跨機場、跨城市、乃至跨國的資料共享網路,行跡不明的操作者總能跑在前面。他直言,東歐國家最需把偵測資料常態共享,否則無論是否由國家資助的行動者,都能持續試探邊界。

從現場的案例也可以知道,有機場過去以為威脅「尚未傷人」,直到一架民航機遭無人機撞擊,幸而安全落地;但因未釀死傷,投資整備又被擱置。

亞歷山大庫珀說,目前已有「每年數萬美元或歐元」等級的入門解方,足以在城市與機場周邊建立「基線」圖像,先辨識正常飛行與異常闖入,避免把多數合法、無害的愛好者誤判為威脅,同時及早圈出高風險活動。

對於是否在東側前線築起「無人機之牆(drone wall)」的主張,爭論未歇。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認為科技變化過快,建造固定防線不合時宜。亞歷山大庫珀也不看好「牆」的想像,他認為空域防護應是可移動、可調整的分層網路,從邊境延伸到內陸要點,包括足球場、發電廠、港口、機場與車站,並以開放架構整合既有RF、雷達、相機、聲學等異質感測器,避免政府被單一供應商綁死。

亞歷山大庫珀也提出更棘手場景,指稱威脅不一定是「跨境滲入」,可能是從「國內」,也就是所謂的「沉睡者」透過買現成無人機,在慕尼黑或維爾紐斯起飛,把無爆性但會引發恐慌的白色粉末投向8萬人球場,也足以造成踩踏風險。此時真正需要的是「廣覆蓋偵測與快速反應」,而非只在邊境堆高牆。

在管制「緩解手段」極嚴的國家,最有效處置往往不是干擾或擊落,而是「找到人」。亞歷山大庫珀說,Dedrone以感測器融合平台DedroneTracker.AI把RF、雷達與光學資料整成單一畫面,定位無人機與起飛點,再結合母公司Axon的派遣系統,把最近員警或保全引導至操作者,先釐清是無心越界還是惡意行動。若需「軟殺」,其智慧干擾器DedroneDefender可在2437.000MHz此類精準頻點對特定目標下手,不致一網打盡2.4GHz範圍內的Wi-Fi、藍牙與「友軍」無人機,較符合城市與機場安全需求。

這套思路已在大型賽事驗證。2022年卡達世界盃賽期,主辦方7週內將數百套感測器串接成網,覆蓋900平方公里、46個場址,期間偵測逾2000架非法無人機、近百架企圖闖入球場者全數被阻。

此類網路化經驗,亞歷山大庫珀認為應複製到歐洲前線:一旦在維爾紐斯標記過的可疑機體換地點在塔林再度上線,系統即可第一時間推播給整個區域單位。

烏克蘭戰爭也加速貓捉老鼠節奏。他說,許多西方公司把新能力投入戰場後,俄羅斯很快就學會對抗;各國不能只靠「換硬體」慢慢追,必須採用軟體定義與開放架構,讓偵測庫、訊號樣態、擊敗策略能快速更新。像6月「蜘蛛網行動(Operation Spiderweb)」顯示:當無人機已深入境內3000公里、藏身卡車進入目標區,邊境防線幫不上忙,更需內外層同步、資料互通的空域安全網路。

專家最後提醒,真正風險在「看不到的缺口」,先前芬蘭北部偵測到的探路飛行未必只是唯一案例;同樣試探可能在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或波蘭同時上演。若沒有可擴展的偵測與共享機制,歐洲各國難以看清威脅全貌,往往要等到災難性事件發生才回頭補課。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