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才能換取和平? 學者:恐增中共動武企圖

總統賴清德26日在演講時表示中國宣告以「2027 年完成武統台灣為目標」引發熱議,學者蘇紫雲受訪時說,賴只是強調中國的軍事準備,且以歷史來看,對話本來就是要基於實力;但學者方天賜認為,這樣的說法恐影響外資對台投資,值得商榷;學者吳崇涵受訪時也說,賴的說法恐增加中國對台動武動機,因維持和平可透過對話,不是只有加強武裝。



總統賴清德27日宣布1.25兆國防特別預算時,強調「中國以2027年完成『武統台灣』的準備為目標」,加速侵略台灣的軍事整備,因此要強化國防戰力,但此說法引發不少討論。



增國防預算風險管理

對此,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受訪時強調,賴總統只是說明「中國正以 2027 年為節點,推進武統台灣的各項軍事準備」,其餘的附加解釋都是多餘、不精確的,且本次國防特別條例只是要增加台灣防衛問題,不是要宣布中國何時打來,且如同開車要有安全氣囊,增加國防預算是風險管理,要降低敵方發動軍事攻擊的機率。



對於「以實力換取和平」的質疑,蘇紫雲反駁說,人類歷經2千多年的戰爭與和平,從西方哲學到東方墨家「小國善守」,最安全的方案就是「以實力換取和平」。他強調,和平是目標,能有對話當然好,但對話是善意與美德,不足以嚇阻戰爭發生,若能增加防衛能力,才有和平對話的本錢。



失言讓外資擔憂

但清大通識中心副教授方天賜表示,賴總統的記者會當場講的原文就是中國以「2027年完成武統台灣為目標」,雖然本意應該是要國人「居安思危」,以合理化其400億美元的軍事預算。但政府公開說2年後就要「被打了」,如輝達等外資,要不要開始撤資,或是暫緩來台灣投資呢?



「賴總統在國安議題上,已有多次失言!」方天賜舉例,例如曾說五眼聯盟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功勞,以及進行團結十講等,顯示賴總統的國安幕僚擬稿可能有很大的問題。他認為,其實親政府/執政黨的有識之士還是不少,應該要重用這些人,否則總統府失言後又把責任推給媒體解讀錯誤,非常沒有擔當。



提高對我動武意願

政大外交系教授吳崇涵受訪時指出,發動戰爭最重要的2個面向,就是要有能力與意願,雖然中國聲稱2027年是「建軍百年」,要達成「全面軍事現代化」的目標,其能力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賴總統26日相關的發言,恐促使中國在對台動武的意願提高,這個要非常小心。



吳崇涵舉例,若美中台關係是一台車,賴總統如今看來想要到前座駕駛、扮演主導的角色,「但川普會同意嗎?」他強調,美中有兩大強權的互動機制,美國總統川普已經提醒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話不要說得太滿,川普可能歡迎台灣軍購,但若旁邊的幕僚提醒賴總統已經不太受控,美方對賴又會有什麼樣的指令?



自由主義也可和平

「『以實力換取和平』只是要迎合川普!」吳崇涵指出,川普1.0的許多國安幕僚都曾如此說過,賴總統可能希望藉由提升軍備,透過現實主義的方式,與民主友邦合作、強化對中國的嚇阻,以達成「權力平衡」(權力差距愈小,愈不容易發生衝突)的目的,但恐將花費不少成本。



他說,國際關係要維持和平不是只有一種方法,還有增加對話、溝通或經貿與國際組織的「自由主義」,人類歷史的和平是在「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搖擺,因此增加武裝並非唯一保持和平的方式。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