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師生學防詐 王聖豪檢察官分享詐騙防範實務

南大師生學防詐 王聖豪檢察官分享詐騙防範實務
國立臺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5月6日舉辦博雅教育講座,邀請臺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王聖豪蒞校演講,題目為「法律防身術與詐欺實務案例分享」,深入探討詐騙行為的產業化現象,並以具體案例說明當前常見的詐騙手法及防範措施。

王聖豪主任檢察官指出,詐欺案件近年來已成為臺南地檢署最大的案件類型,數量繁多且令人驚訝。隨著科技進步,詐騙手法已高度產業化,並融合人工智慧、聲偽技術、語音模擬與虛擬貨幣等新興科技,形成全球化的詐騙網絡。傳統的「一對一詐騙」模式已轉變為「多對多」甚至「跨國經營」,一些假音訊和影像幾乎無法分辨,讓受害者難以察覺。

王主任檢察官特別提醒大眾,在面對影音和語音資訊時,不能僅憑直覺判斷,而應加強查證來源的真偽。他進一步分析詐騙集團屢屢得逞的原因,例如詐騙者善於利用人性的弱點,製造信任與緊迫感等。詐騙者經常假冒警察、檢察官或投資專家,利用緊急情境操控受害者的情緒,迫使他們做出錯誤的決策。

此外,王檢察官也針對「沒有錢就不會被詐騙」這一誤解進行澄清,指出許多詐騙案件會誘導受害人申請貸款或使用信用卡,甚至提供個人帳戶作為洗錢工具。這樣不僅會導致財產損失,還可能因此承擔刑事或民事賠償責任。

針對目前常見的詐騙模式,王主任檢察官介紹了包括假冒公務機關、投資詐騙、網路購物陷阱、假求職與代工詐騙、愛情詐騙及帳戶租用與買賣等形式,並提醒同學必須提高警覺,謹慎防範。他還特別強調,「偵查不公開」規定僅適用於司法機關,並不適用於一般民眾。詐騙者的話術可能會誤導受害者放棄向他人求助或告知家人,因此他建議大家在遇到可疑情況時,應該堅持「請教別人」或「讓家人知道」等自保行動。

最後,王主任檢察官提出了幾條實用建議:保持懷疑的態度、多方查證、保護個人資料,並與親友共同建立防詐「通關密語」,以防止詐騙信息的侵害。他鼓勵師生與家人共同攜手,提升防詐意識。若不幸受騙,應立刻停止操作、保留證據,並及時報警及向銀行通報凍結帳戶,同時可尋求律師協助或向地檢署求助。

此次博雅教育講座的內容深刻引發南大師生反思,尤其是在AI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王檢察官的講解讓大家更加明白「多一分查證,就能少一次受騙的機會。」唯有全民共同建立防詐意識,才能有效減少詐騙行為對社會的危害。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