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重啟核三公投通過 廢核團體籲加速再生能源

立法院今天表決通過核三重啟公投。廢核團體發聲反對,指重啟核電曠日廢時,台灣應加速發展再生能源與電網彈性,將邀請公民社會團結力抗,籲在野黨勿將公投作為政治工具。

立法院今天表決通過「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的公民投票案,將交由由中選會辦理。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晚間對此發布4點聲明。首先,重啟核電曠日廢時,若要延長現有核電廠運轉年限,需面對繁複的老化分析與安全審查,並非單純行政程序,而是一場曠日廢時的工程與審查馬拉松。

聲明回顧台灣經驗,核一廠2009年提出延役申請,歷經7年最終仍撤案;日本敦賀核電廠二號機因斷層穿越,延役申請9年後遭否決。如今核三廠面對的風險更甚,不僅位於恆春斷層帶,斷層甚至穿越廠區內,即使公投也難以讓一座已有40年壽命的核電廠再運轉數10年。

第二,核電延役成本高昂,不僅無法節省成本,反而會造成巨額支出與更棘手的核廢料問題,而台灣至今尚未有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以美國加州魔鬼谷核電廠為例,其僅為延役5年,整體延役運轉成本更高達118億美元(約新台幣3892億元),換算成電價,每千度電甚至高達新台幣3331至4321元。

聲明提到,核三為壓水式反應爐,運作壓力高於核一、核二的沸水式設計,對安全要求更為嚴苛。歐美多國壓水式反應爐曾因材料疲乏與腐蝕問題而更換蒸汽產生器,相關製造與安裝常耗時5年以上。核三廠若重啟,不僅面臨地質風險,更可能重演高風險、高耗費且無法預期結局的失敗案例,顯示其延役工程並非可行方案。

最後,聲明指出2024年全球核電占比降至9%,為45年來最低;同時期全球再生能源新增發電量達8580億度,遠超過核能,其中太陽光電即貢獻4740億度,年增率高達29%。再生能源分散、靈活、擴張迅速,早已成為真正能因應氣候變遷與供電挑戰的主力。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說,從經濟、程序、風險與戰略角度來看,核電都不應作為強化能源韌性的首選;台灣應加速發展再生能源與電網彈性,才能真正打造符合未來需求的能源安全體系。

若公投如期舉辦,廢核平台將邀請公民社會團結力抗,反對老舊核電重啟,籲勿將公投作為政治工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