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螢火蟲有成 高雄觀音湖成生態景點
高雄市觀音湖復育螢火蟲有成,市府透過「觀音湖內埤生態廊道營造工程」,栽植超過300棵喬木提升綠覆率,周邊高草區成為陸生螢火蟲「台灣窗螢」最佳出沒地點。學者看好未來成為賞螢秘境。
觀光局長高閔琳說,此次工程不僅提升景點休憩價值與環境美化,更以「螢火蟲復育」為營造核心之一,並栽植超過300棵喬木提升綠覆率,展現低碳建設成果。
高閔琳說,觀音湖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僅是豐富水生植物及昆蟲棲地,常見獨角仙、青蛙、蜻蜓、豆娘等指標性物種;每年春夏之際,觀音湖周邊未受打擾的高草區更是陸生螢火蟲「台灣窗螢(Pyrocoelia analis)」最佳出沒地點。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特聘教授張學文表示,觀音山風景區工程特別劃設生態棲地潛力區值得肯定,雖然螢火蟲目前族群數量還不穩定,但透過積極復育,相信未來能成為一處鄰近市區賞螢的最佳秘境。
高雄市觀光局今天新聞稿指出,此次觀音湖工程在規劃階段除委託專業設計團隊更與中山大學合作,進行湖域周邊生態調查;並依據調查成果調整設計內容,減輕對自然棲地的擾動,確立將「螢火蟲復育」作為工程營造核心重點之一。
此外,此次工程更栽植高達300棵喬木與大量草皮增加綠化覆蓋率,有效提升碳吸附能力、強化水土保持,並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與「建築園冶獎」肯定。
觀光局表示,全新蛻變的觀音湖,不僅是高雄市民的後花園,未來更可結合在地導覽、環境教育與社區參與,推動永續觀光,打造真正以自然為本的城市旅遊模式;歡迎民眾走進觀音湖體驗自然,感受城市中的綠色奇蹟。
觀光局長高閔琳說,此次工程不僅提升景點休憩價值與環境美化,更以「螢火蟲復育」為營造核心之一,並栽植超過300棵喬木提升綠覆率,展現低碳建設成果。
高閔琳說,觀音湖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僅是豐富水生植物及昆蟲棲地,常見獨角仙、青蛙、蜻蜓、豆娘等指標性物種;每年春夏之際,觀音湖周邊未受打擾的高草區更是陸生螢火蟲「台灣窗螢(Pyrocoelia analis)」最佳出沒地點。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特聘教授張學文表示,觀音山風景區工程特別劃設生態棲地潛力區值得肯定,雖然螢火蟲目前族群數量還不穩定,但透過積極復育,相信未來能成為一處鄰近市區賞螢的最佳秘境。
高雄市觀光局今天新聞稿指出,此次觀音湖工程在規劃階段除委託專業設計團隊更與中山大學合作,進行湖域周邊生態調查;並依據調查成果調整設計內容,減輕對自然棲地的擾動,確立將「螢火蟲復育」作為工程營造核心重點之一。
此外,此次工程更栽植高達300棵喬木與大量草皮增加綠化覆蓋率,有效提升碳吸附能力、強化水土保持,並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與「建築園冶獎」肯定。
觀光局表示,全新蛻變的觀音湖,不僅是高雄市民的後花園,未來更可結合在地導覽、環境教育與社區參與,推動永續觀光,打造真正以自然為本的城市旅遊模式;歡迎民眾走進觀音湖體驗自然,感受城市中的綠色奇蹟。
- 記者:中央社記者蔡孟妤高雄17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