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臺灣世界人群像計畫】北美7城巡迴圓滿落幕

跨文化對話不斷延續,邀您關注世界臺灣人的故事
由導演陳慧齡於2023年發起的「臺灣世界人群像藝術運動」,至今已持續三年,每年皆邀請美國各地近10個僑團共同參與巡迴工作坊與記憶創作。今年在執行長林宜羚跨城籌劃下,繼去年完成6城巡演後,2025年再度走訪北美7座城市,展開為期近1個月的系列活動。
今年的巡迴由臺北市萬福國小視覺藝術教師陳雨禾帶領,透過「故事燈箱記憶創作工作坊」、主題演講與社群交流,讓臺灣人的多元身影在全球脈絡中閃耀。同時,也激盪出跨文化理解與深度對話的契機。整體活動自7月30日啟程,於8月26日圓滿落幕,累積吸引超過200人次參與。
巡迴足跡
陳雨禾老師自臺灣桃園啟程,與各城市僑團攜手合作,足跡遍及鹽湖城、聖地牙哥、洛杉磯、舊金山灣區核桃溪、西雅圖、匹茲堡與芝加哥。每一站都以光影作為媒介,將個人記憶化為社群共享的文化連結。
鹽湖城(7/30–8/2)-由 Utah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 主辦,以「家族記憶故事燈」為題。親子共同創作時,孩子的趣事引來滿堂笑聲,而家長的跨世代移民故事則勾起「他鄉如故鄉」的共鳴。點燈的一剎那,被參與者形容為「跨世代的情感奇蹟」。
聖地牙哥(8/2–8/5)-由聖地牙哥臺美基金會、臺灣中心及 UC San Diego Center for Taiwan Studies 合辦。在陽光與海浪間,故事化為記憶的饗宴:有人緬懷淡水「白樓」的消逝,有人憶起母親坐月子時的細膩照料。回憶如一道道料理,溫暖了彼此心靈。
洛杉磯(8/5–8/9)-由大洛杉磯臺灣會館、臺灣學校、洛杉磯西北區同鄉會合辦。孩子訪問長輩後,將家族故事轉化為剪紙與燈光作品。課外,代表團亦拜會駐洛杉磯僑務單位,獲得廣大支持,讓此次巡迴不止於藝術課程,更成為跨世代的心靈旅程。
核桃溪(8/9–8/12)-由北加州東灣臺灣同鄉會主辦。參與者以繪畫、剪紙與敘事,將家庭記憶呈現於故事燈中。滷肉飯、田野勞作、螞蟻遊戲、隱藏的移民歷史與「移民餐桌」的文化交織,串起笑聲與沉思。點燈的瞬間,生活的片段化作深刻的公共記憶。
西雅圖(8/12–8/19)-由西雅圖臺語協會與華盛頓大學 Taiwan Studies Arts & Culture Program 合辦。雲雨午後,故事如河川般流淌:母親學做手工皂、兒時書店裡的小提琴聲、臺南花生粽的鄉愁、外公騎哈雷環島的傳奇、祖輩違反宵禁釣魚的故事……點亮的故事燈,在雨城綻放跨越時代的溫柔連結。
匹茲堡(8/19–8/24)-由 KITA Foundation、匹茲堡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哲學星期五合辦。近五十位學員齊聚,現場進行華、臺、英三語交替。透過藝術創作,飲食、遷徙與家族傳承的片段被轉化為光影。當一塊塊紅磚被鑲入光牆,分散的記憶凝聚成集體的洪流。
芝加哥(8/24–8/26)-由 Team Taiwan Foundation 主辦。參與者分享異鄉成長、餐桌風景與市場記憶,跨世代的故事在燈火間交織。點燈儀式讓每份記憶化為光牆的一部分,彰顯跨文化交流與社群連結的力量。
活動感言
巡迴結束後,陳雨禾教師於 8 月 27 日返抵臺灣。他感性表示:「你們的故事,讓我在海外深切感受到土地的深情與依戀,也因此更清楚自己是誰、來自哪裡、心繫何處。」他感謝各城朋友的熱情支持,讓旅程得以接力延續,「故事是最柔軟卻最堅韌的載體,它使我們在陌生與熟悉之間,重新凝視屬於自己的土地。」最後並引用美國桂冠詩人 Joy Harjo 的名言作結:All memory bends to fit. We become poems.
計畫發起人陳慧齡導演表示: 「感謝黃司晶女士,莊淑容女士以及 Taiwanese United Foundation 基金會的贊助,我們才能順利舉辦今年的巡迴活動。這次巡迴不只是為了記錄臺美人的故事,更是與世界對話的起點,期待海外臺灣人能成為此藝術運動的先行者,跟各國其他族裔分享群像共創經驗,深耕世界各地的集體記憶。我們邀請大家持續關注『臺灣世界人群像藝術運動』,共同參與跨越地域與文化的公共敘事。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26 11:02:00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