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庠科技獎27人獲獎 5得主摘最高榮譽講座

第23屆有庠科技獎共有27人獲獎,其中5名得主獲得最高榮譽的「有庠科技講座」,他們在磁性記憶體、幹細胞研究、光學儲存技術等領域展現創新成果。

遠東集團與徐有庠紀念基金會主辦的「第23屆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將於今天下午頒獎,共有27名得獎人,其中5名得主獲得最高榮譽的「有庠科技講座」,每人可獲新台幣150萬元獎金,基金會也於典禮前舉辦記者會,邀請有庠科技講座其中4名得獎者分享其創新成果。

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副總經理楊雅森表示,遠東是多元化經營的集團,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設立徐有庠紀念基金會,並創立有庠科技獎,至今已邁入第23屆,累計頒發522個獎項、新台幣2.2億元的獎金。

有庠科技講座奈米科技類得主、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系講座教授賴志煌提到,現在常用的記憶體技術是DRAM,缺點是需經常充電,但現在AI運算頻繁,造成耗能增加;而磁性記憶體不會因沒電而失效且相當節能,在AI應用上就更顯重要,未來MRAM會變成像人腦一樣,配合類神經計算,就可以讓AI做更多事。

有庠科技講座生技醫藥類得主、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表示,幹細胞研究的兩大重點就是重建生命、讓細胞恢復過往;自己是眼科醫師,因此希望將誘導全能幹細胞應用在治療眼部疾病上,透過患者血液提取誘導全能幹細胞,並分化成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就能做出整片的視網膜(包含視神經),現已進入大動物移植階段,即將申請進入臨床試驗。

有庠科技講座光學科技類得主、中央大學光電工程系教授孫慶成分享,當前的光學儲存技術仍靠磁帶作為儲存媒介,不利於長期的「冷儲存」,他致力發展體積全像光學儲存技術,並提出「孫氏模型」,此技術佈局逾50項專利,是下世代雲端資料庫冷儲存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

有庠科技講座綠色科技類得主、台灣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指出,隨著天然屏障的消逝與缺乏,導致海岸線後退,對天災抵抗力低,過往台灣以消波塊作為抵禦波浪的侵蝕,但效果有限;台灣海洋大學嘗試透過近自然工法製造自然形態的峽灣,減少波浪侵蝕的同時,維持民眾的親水性。

未能出席記者會的有庠科技講座資通訊科技類得主、台灣大學教授陳良基,領導團隊開發全球首顆3DTV SOC晶片,創建晶片實現中心,培育台灣半導體人才,提升國際能見度。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