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很甜/王付先

王付先
又是一個加班到深夜的晚上。
停好車子,拖著疲憊的身子,我緩緩經過社區門衛處,準備上樓回家。
“王哥,王哥,這裏有你一個快遞!”保安小李兄弟打開門衛室的門,指著角落裏的一個大紙箱,神秘地朝我說道:“上面寫著是你老家寄來的,好像是──‘水果’!”
對於我這種不太喜歡網上購物的人來說,能夠收到一個快遞,著實也是令人奇怪。
我望向門衛室角落,一個約50×50cm方正、敦實的牛皮紙箱,裹著一身長途跋涉的風塵與灰跡,被淺黃色膠帶纏得密不透風,沉默地踞在那裏,只有粘貼在上面的白色快遞單還清晰可見。
沒有錯,是我家鄉60多歲的老母親寄來的。加班的辛勞讓我頓感全無。
保安小李幫我用裁紙刀劃開膠帶的瞬間,一股強烈、辛冽、直沖鼻腔的氣息洶湧而出。隨後,那特有的辛辣氣息開始在空氣裏紮根,彌漫在整個門衛室,並且一絲絲地滲入呼吸,讓眼眶不由自主地泛起微熱。
沒有預想中的驚喜和貴重,只有一瞬間的錯愕。
是洋蔥!北方老家的紫皮洋蔥!滿滿一大箱子,擠擠挨挨地堆疊著。它們個個飽滿結實,像一群圓滾滾的小胖子互相依偎著。裹著淡紫色的薄皮外衣,像一層脆弱的鎧甲保護著裏面的果肉,每一顆的蒂根部還殘留著幾根褐色的“鬍鬚”,並帶著零星濕潤泥土,在室內燈光的照射下,泛出一種清淡而閃爍的光澤。
對於洋蔥這種東西,從小我是比較抗拒的。
自打我從初中記事起,家裏的菜園地每年都種植著洋蔥。北方乾旱,種植洋蔥的土壤需要經常保持濕潤度。特別是快到春夏之交,洋蔥快要收穫的季節,佔據了半畝菜園大半的青白蔥頭拱出泥土,排成整齊的行列,像一排排像嗷嗷待哺的小鳥,更需要水的灌溉。因為父母親要去田地裏務工,而我和弟弟,便成為它們小小的“餵食者”了。
每天傍晚放學歸來,第一件事不是攤開作業本,而是來到菜園地頭深2米的水井,給洋蔥澆水。
井裏繩桶打水,那可不是個輕快的活。既需要技巧,更需要臂力。首先你要將拴著繩子的水桶丟進井裏,漂浮在水上後,你還得會用那股巧勁兒,用握住繩子一端的手,擺臂,巧秒一擺,水桶轟然傾斜入水,然後提繩來回蹲上一蹲,水桶裏的水才會滿滿的。最後,弓步彎腰,用雙手交替拉繩,才能將一桶水拉出來。打上來的水桶一傾,順著用大钁提前刨好的地溝,水滲入土中,混合著洋蔥特有的辛辣,泛起微微的腥氣,刺得讓人眼酸。
我和弟弟常坐在菜園地頭,一邊揉搓著打水累酸的胳膊,一邊滿是怨懟──為何別人家種的是青瓜番茄,偏我家裏種這催人淚下的東西?
至於吃,更是厭惡至極。切洋蔥時,刺鼻的氣味能把整個屋子都灌滿,嗆得人眼淚直流。清炒、涼拌、燉肉、作餡……,無論母親如何變換花樣,我總覺得氣味辛辣,怪味繞舌,難聞口氣數小時不散,餐桌上從不動筷。識字不多的母親,雖從不逼我吃,但總是不停地嘮叨重複:“越是不愛吃的東西,越要多吃;越是愛吃的,越要少吃,對身體好,長大後就知道了!”
近兩年來,健康體檢時,身體亮起了紅燈:血脂濃稠,脂肪肝輕度,膽固朜偏高。每次醫生總會建議:不要吃的太好。多吃點洋蔥一類的蔬菜,比吃藥還好。
於是遵循醫囑,洋蔥又重新回到我的生活,成了日常餐桌上的“小配角”。初嘗,辛辣,仍抗拒,但想想健康,慢品,勉強下咽。奇怪的是,如今再嘗,竟不覺其辛辣刺鼻,反覺清甜爽口。涼拌時脆爽中帶著微甜,炒菜後綿軟鮮香,連之前覺得刺鼻的氣味,也變得親切起來。
上周和母親視頻偶爾提起,說現在喜歡吃洋蔥了,每天最少吃半個或者一個。母親在電話那頭贊許地說道:“洋蔥是好東西,清熱又下飯。家裏現在還種著呢!”不曾想,今天就收到了母親那份藏在洋蔥裏的、跨越千裏的牽掛和愛。
一顆洋蔥從地裏到桌上,要經歷四季。一個人從厭到愛,要走過成人。而母親從青絲到白髮,一直在那裏,種著我曾經討厭、如今珍愛的洋蔥。原來文化水準並不高的母親早就知道,人生許多滋味,需要歲月打磨才能嘗出真味。她不曾強迫我改變口味,只是默默地年復一年種著,等我長大,等時光將辛辣釀成甘甜。那時我總嫌洋蔥嗆人,嫌澆水麻煩,卻沒看見母親清晨頂著露水採摘洋蔥拿到集上換錢、晚上幹完地裏農活又蹲在菜園裏松土的身影。
我捧出幾顆大洋蔥,送給保安小李兄弟,讓他也嘗嘗我們老家的“水果”。
回到家後,我輕咬了一口這淡淡清香的洋蔥,眼淚又一次掉了下來。可這次不是因為辛辣,而是我忽然明白,原來那些我們曾不理解的、嫌棄的東西,藏著的都是最樸素的愛。就像這洋蔥,小時候嫌它嗆,長大後才懂它的好;就像母親的愛,從前覺得嘮叨,如今才知那是最溫暖的牽掛。時光會改變很多事,改變我們的口味,改變我們的心境,卻永遠改變不了母親對我們的愛。就像這洋蔥,藏在平凡的日子裏,剝開層層外皮,裏面全是最真摯的溫柔。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