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給李洋部長6個創新建言-讓運動成為全民語言


【鄧哲偉專欄】給李洋部長6個創新建言-讓運動成為全民語言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李洋部長上任後,許多人都說「運動終於由懂的人來掌舵了」。您從選手到領導者,跨越的不只是角色,更是一種「從場上到制度」的蛻變。運動員懂汗水,但部長要懂系統,我們都期待台灣的運動環境會更好。


我有6個建議,也許有趣,也許有點狂,但若對台灣的運動環境有所幫助,就值得一試。


一、讓假日與運動結合——全民動起來的日子


若能把節日與運動結合起來,讓全民在節慶中動起來,將更具意義。比如父親節固定舉辦全國羽球日,母親節推廣親子健走,端午節結合龍舟體驗,聖誕節辦夜跑派對。讓每個節日都有專屬運動活動,不僅促進健康,也凝聚家庭與社會情感,使節日不只是慶祝,更成為全民運動與快樂共享的時刻。


二、成立「運動創客實驗室」——把運動玩出新產業


台灣有硬體、有創意,但運動科技仍是零散的。部長可以號召體育署、經濟部、教育部跨界合作,成立「Sports Maker Lab」開放運動器材創新、AI訓練輔助、數位健身App、地方運動品牌孵化。讓年輕人知道,「運動產業」不是只有當教練或開健身房,而是可以創業、做品牌、玩科技。


三、用「里長盃」活化社區,找回巷弄裡的運動魂


台灣人愛比賽,但往往只剩國際級。建議中央補助各地舉辦「里長盃」、「鄰居盃」、「公廟盃」比賽,從小小的羽球、桌球、籃球、槌球,到趣味接力賽。不必奢華,只要有凝聚力。運動不只是健康,更能重建社區關係,讓人走出手機,重新相遇。


四、讓退役運動員成為「校園體育導師」


很多退役選手離開賽場後,人生像被按下暫停鍵。建議部長設立「校園運動導師制度」,邀請退役國手進學校,不只是教體育,而是教「人生的韌性」。

這樣的制度,不但能照顧選手,也能讓孩子從真實故事中學到堅毅。那是課本教不來的力量。


五、打造「台灣運動護照」——從國旅到運旅的結合


當運動結合旅遊,台灣可以更美。可以設計一本「運動護照」,蒐集全台各地運動景點:宜蘭衝浪、苗栗單車、台南棒球、高雄潛水、花蓮馬拉松。

民眾只要完成各地挑戰,就能集章兌換限量徽章,甚至抽運動旅宿優惠。讓運動與觀光業一起熱身!


六、推動「辦公室一週一運動」政策


企業員工每天久坐,亞健康比比皆是。若運動部能與勞動部合作,推廣「一週一運動」——例如每週五下午一小時,企業全員動起來,不論是散步、伸展、踢球都行。這不僅是健康政策,更是生產力策略。身體動得開,腦袋自然也靈光。


李洋部長,您是台灣運動史上少數能從奮戰場上走進政策殿堂的人。希望您不只是「運動員出身的部長」,更是能讓運動變成全民文化、社會力量的推手。因為運動,不只是比誰更快、更高、更強;而是讓整個台灣,活得更熱血、更團結、更有希望。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國民黨花蓮縣黨團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晶片不只是產業命脈 更是台灣的外交籌碼


【鄧哲偉專欄】以感恩之心看待每一位願意前往花蓮光復的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