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怪貝兒—從經濟系研究員轉戰美食KOL,「請陌生人吃飯」找回社群真實連結

挑食怪貝兒—從經濟系研究員轉戰美食KOL,「請陌生人吃飯」找回社群真實連結
挑食怪貝兒,分享她從經濟系研究員轉職為全職創作者的心路歷程。

[周刊王CTWANT] 在《尷尬專訪中》第15集中,節目邀請到擁有超過萬名粉絲追蹤、以幽默真誠風格聞名的美食旅遊KOL—挑食怪貝兒,分享她從經濟系研究員轉職為全職創作者的心路歷程。

「請陌生人吃飯計畫」背後的溫柔執念

因為拍吃太多美食導致職業性增胖,貝兒乾脆將生活轉念為「社交實驗」,在社群發起「請脆友吃飯」計畫:三十一天,三十一頓飯,與三十一位網友相見歡,對話交換、無所保留。

她笑說:「有人吃八方雲集可以吃到400元,那不是我啦,是網路迷因,我請的都正常價格。」節目現場氣氛笑聲不斷,也讓觀眾看見她不只是KOL,更是一位善用創意經營人際關係的生活策展人。

經濟背景轉職創作,自我轉型靠「談判能力」

貝兒的本科系是經濟學,談到這段背景,她反倒不覺得脫節。她坦言:「我念書時訓練的是邏輯與談判力,這在面對廠商和店家溝通合作時,非常受用。」從創作到接案,從寫字到剪片,內容創作的每一環都蘊含她的思維與節奏。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她在節目中提及一段重要轉折:「朋友告訴我,粉絲破萬其實就能開始嘗試當全職創作者。我想說我那時才23歲,失敗就回去上班啊,沒什麼好怕的。」

這種自信並非盲目,而是來自明確設定期程與與家人溝通取得的心理安全感,她說:「我有答應爸媽,如果做不起來就回去上班。」

社群的真相:人氣攀升,朋友卻漸行漸遠

談到創作圈內的人際關係變化,貝兒也誠實面對:「人的問題大於事的問題多太多了。一開始你是小帳號,朋友大多跟你等級差不多;但當你慢慢長大,朋友如果沒有跟你一起成長,就會產生落差。」

這種情感與階級的錯位,是許多創作者在成名過程中常見的難題。她沒有怨懟,只有觀察:「你會開始認識大咖,但他們的觀念也會跟你很不一樣。這時候要學會分辨、取捨,自己的步伐才走得穩。」

用生活當素材,把快樂拍出來

訪談尾聲,她分享最近的新想法:「其實創作久了會疲乏,所以我開始練習不要『只為內容而生活』,而是『生活中偶爾拍出內容』,那個狀態會比較舒服。」

在《尷尬專訪中》的舞台上,挑食怪貝兒呈現的不只是KOL的光鮮外表,更展現了創作者面對成長、焦慮、情感關係與職涯規劃的真實輪廓。

挑食怪貝兒IG:

https://www.instagram.com/eateat2001/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