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體系全面崩潰?乳癌權威醫嘆:崩壞的是醫學中心

[周刊王CTWANT] 乳癌權威饒坤銘醫師感嘆上週末醫界痛失2位資深醫師,不僅是人力損失,更讓後輩失去導師。他憂心醫學教育雖認真傳承,但年輕醫師多因醫院高壓環境與繁瑣制度選擇開業或斜槓,導致醫學中心面臨人才斷層。各科別醫師出走潮加劇,診所因利潤高、工時彈性吸引人才,而大醫院卻因健保給付不均、負擔沉重難以留人。他呼籲應重新定位醫學中心角色,提高待遇以留住處理急重難症的醫師,否則醫療體系恐持續失衡。
饒坤銘醫師昨(23日)在臉書粉專發文透露,上週末,醫界接連傳來噩耗,內科與外科各失去1位正值經驗巔峰的醫師。他們的驟逝不僅是醫療人力的損失,更讓醫界痛失2位能夠提攜後進的導師。然而,饒坤銘醫師最近的感觸卻更為複雜,那就是醫學教育固然認真傳授經驗與心法,但究竟有多少醫學生願意真正承接這些知識,留在醫院體系?還是寧可逃離繁文縟節,選擇斜槓人生或開業之路?
其中1位離世的周醫師,饒坤銘較為熟悉。週六(19日)上午,周醫師原本計畫參加在臺北市張榮發基金會大樓舉行的乳癌學術演講,主題涵蓋最新研究成果,這些內容將改變未來乳癌的治療方向,因此吸引許多相關領域醫師到場。演講於9點開始,當天饒坤銘為了擔任主持人,特地早起趕搭6點55分的高鐵北上。
饒坤銘也解釋,醫師的養成絕非畢業即告完成,學校教育僅是基礎,真正的臨床能力需從住院醫師階段開始累積,並持續精進。尤其在醫院體系,專科知識的更新更是不可或缺。然而,醫師平日工作繁忙,重要研討會往往安排在週末,使得難得的休息時間也被壓縮。
高壓環境下,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必須兼顧服務、教學與研究,三者缺一不可。正因如此,饒坤銘觀察到主治醫師的出走潮日益明顯。急診醫師的短缺近期引發熱議,但小兒科早已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過去內科中最熱門的腎臟科,因洗腎診所的利潤豐厚,同屆4位腎臟科醫師中有3位選擇開業。近年來,胃腸肝膽科也因內視鏡檢查普及與癌症篩檢推廣,成為開業熱門科別,許多醫院甚至出現年輕主治醫師斷層的現象。
政府的慢性病防治政策進一步推動新陳代謝科與風濕免疫科醫師走向基層。五官科如耳鼻喉科、眼科與皮膚科早就是開業首選,饒坤銘對仍願意留在醫院的這些科別醫師表達敬意。如今,開業浪潮更蔓延至復健科、精神科,甚至復健師與心理師也能自立門戶,護理師則轉向長照領域,導致醫院不僅醫師不足,其他專業人才也逐漸流失。
饒坤銘補充,過去被認為必須依賴醫院資源的外科系,如今也出現動搖。骨科、泌尿科、乳房專科診所紛紛成立,整形診所更是遍地開花。這些機構軟硬體成本低、利潤高,且不受健保限制,能推行自費項目,薪資自然優於大型醫院。此外,政府政策雖旨在強化基層醫療,減少大醫院負擔,但大醫院接手的多是急重症患者,給付卻未反映實際需求。看診30分鐘與5分鐘的診療費相同,複雜科別自然難以吸引新血。
至於醫療體系是否崩壞?饒坤銘認為,醫學系依舊競爭激烈,住院醫師的工作負擔已減輕,薪資亦較30年前提升,但主治醫師待遇卻未同步增長。相較之下,診所或小型醫院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與稅務優勢。因此,崩壞的並非整體醫療環境,而是處理難症、罕病與急重症的醫學中心。
面對此趨勢,饒坤銘思考,醫學中心的角色應更聚焦於難罕急重症,並給予留任醫師更優渥的薪資。這些醫師不僅需與時俱進、投入研究,還得處理其他機構無法應對的複雜病例,甚至接手被基層診所「處理殆盡」後轉來的患者,付出的心力遠超乎常人想像。
饒坤銘也感嘆,過去留任醫學中心、從事研究與教學被視為崇高目標,但如今,放下身段、走出象牙塔,甚至忘記醫德,背棄事實,當網紅,蹭熱度才是顯學!饒坤銘也自嘲,仍留在醫院的醫師,若非懷抱熱忱,便是像他這樣「已經變懶」,或是在醫院累積一定地位後,難以適應外界環境而選擇留守。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