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樹成衣—南島記憶與文化連結」特展開幕

「打樹成衣—南島記憶與文化連結」特展開幕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打樹成衣—南島記憶與文化連結」特展,今(22)日於新莊聯合辦公大樓文化部藝廊開幕。展覽以「構樹」的傳播與樹皮布製作為主題,帶領觀眾跨越時間與空間,探索構樹與南島族群之間在遷徙移動、文化創造與生態智慧上的深刻連結。展期自即日起到2026年3月20日止,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開幕式由樹根文化藝術團以阿美族傳統樂舞揭開序幕,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長蔡政良、協力策展的阿美族纖維藝術家林戎依與纖維藝術家陳淑燕,以及噶瑪蘭族纖維藝術家杜瓦克、史前館副研究員張至善等,共同敲打構樹枝幹並揭取樹皮,象徵特展正式開幕。

文化部次長徐宜君表示,特展以臺灣常見的「構樹」為主題,從構樹、衣服,再到呈現許多藝術創作,充分展現博物館將研究轉譯成公共知識的功能與角色,成為民眾可以理解的知識,這也是博物館存在於當代社會重大的意義。特展結合考古學研究、民族植物學與當代藝術創作,透過藝術家林戎依、陳淑燕的技藝傳承及史前館策劃,讓文化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份。

史前館長蔡政良指出,史前館近年持續推動世界南島文化研究與展示,感謝策展人副研院員張至善與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鍾國芳,透過他們研究成果,讓大眾知道構樹DNA在臺灣有最高的遺傳多樣性,證實構樹隨人類航行由臺灣播遷而去的關鍵象徵。蔡政良特別提到,樹皮藝術近年在斐濟、夏威夷等地蓬勃發展,而臺灣在20多年前阿美族都蘭部落的頭目沈太木(Panay)及部落耆老的努力下,也漸漸找回這項傳統技藝,直至當代更有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及林戎衣以構樹纖維再創古老工藝,展現文化生命力的延續與再生。這次能將史前與當代樹皮的知識與技藝從臺東帶到臺北,期待未來能依循頭目沈太木(Panay)的精神,繼續將豐富且充滿生命力的文化傳承給下一代,讓文化得以重現、復振與再生,並以創新與趣味兼具的方式,啟發人們重新思考臺灣在世界上的位置。

特展以構樹與樹皮布為主軸,串連史前考古、民族植物學、人類學與當代藝術,構築一條橫跨6000年的文化故事。從考古出土的「石製打棒」工具,到日本民間研究者岩佐嘉親自1960年代起的太平洋探險與收藏,再到以構樹DNA親緣地理研究證實「出臺灣說」的學術成果,最終延伸到「當代實踐與文化回聲」展區,由阿美族纖維藝術家林戎依與陳淑燕以構樹纖維進行創作,將古老工藝轉化為當代藝術,讓樹皮布成為連結身體、土地與認同的文化語言,展現文化生命力的延續與再生。

特展也呼應淨零減碳的實踐精神,展場設計採重複使用展示家具,節能照明等環保措施,結合文化創意與環境責任,展現文化場館邁向淨零轉型的「文化永續」願景。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