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仁德為何淹水? 地方粉專揭1圖:昔是深不可測的鯽魚潭

永康、仁德為何淹水? 地方粉專揭1圖:昔是深不可測的鯽魚潭
西南氣流影響,台灣多地最近出現豪雨等級以上的強降雨。(示意圖/劉耿豪攝)

[周刊王CTWANT] 台灣最近受到西南氣流影響,中南部有豪雨等級以上的強降雨,其中台南等縣市傳出淹水災情。地方社群媒體帳號小編對此分享,永康區至仁德區一帶淹水背後的地理成因,由於該區域地勢低窪,數百年前原為湖泊「鯽魚潭」所在,但隨著近年三爺溪整治、滯洪池興建與抽水站強化等工程陸續完成,才讓原本逢雨必淹的「崑山水樂園」如今不再輕易開張。

「台南式Tainan Style」小編本月2日表示,永康區與仁德區一帶地勢低窪,數百年前曾是一座名為「鯽魚潭」的巨大湖泊,古時候該地區則為「大灣海峽」,將台地地形和丘陵地形分隔開來,後來因海平面下降與泥沙淤積,漸漸演變為內陸淡水湖泊,「早在荷蘭人來台時,就曾記載過這座湖泊的存在,在赤崁荷耕圖上,可以看到有一片周遭生態豐富的廣大湖泊,北側還有溪流匯入台江內海。」

事實上,「鯽魚潭」一名首見於1685年,康熙24年的台灣府志,內容提到「鯽魚潭,在永康里東南,周圍大十里餘,深不可測,潭生鯽魚甚多,年有徵稅」,也因為鯽魚潭壯闊的景色,甚至曾在乾隆年間被訂為邑治八景之一,但隨著1823年,道光3年的一場大雨讓曾文溪改道、鯽魚潭支流阻塞,湖水匯聚成三爺溪接上二仁溪流入海中,鯽魚潭也逐漸乾涸,但留下肥沃土壤形成許多耕地與聚落。

小編提到,即便鯽魚潭湖泊消失,低窪地勢未變,當道路逐漸開闢、建築逐漸開發,越來越多人口遷入這片土地,原本可防洪蓄水的區塊也漸漸消失,「每逢下大雨,水依然往低處流,永康大灣、仁德一帶就成為容易積淹水的地方,因為這裡原本就是水該去的所在。崑山科大水上樂園、中華醫事水上樂園,也成為以往每年颱風或暴雨來襲時必定限時開張的景點。」


永康、仁德為何淹水? 地方粉專揭1圖:昔是深不可測的鯽魚潭
地方粉專小編分享台南市的歷史知識。(圖/翻攝自「台南式Tainan Style」臉書)

不過小編指出,近年來該地區淹水的頻率似乎下降,「即便是時雨量接近100毫米的瘋狂雨量,也只讓崑山科大門口積水一小時,校內不僅沒有淹水,門口的水也很快就退去。」這個變化與三爺溪整治有關,地方政府加高護岸、拓寬河道、改建橋樑,並增設多處抽水站與滯洪池,「仁德滯洪池、西灣里滯洪池的落成,讓大雨來襲時仍有地方可以暫存,這片原本就屬於水的土地,水終於也有地方可以去。」

小編表示,正是以上工程讓「崑山水樂園」不再輕易開張,仁德交流道過去橡皮艇救災的畫面近年也已不再出現,「雖然雨下得又急又猛還是會淹水,但排得快,水退得也快。」小編最後表示,「鯽魚潭沒有消失,每逢劇烈降雨它總會換個面貌跟我們打招呼,只期盼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未來我們依然能和平相處。」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