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青銀共創」攜手樂齡族群與青年 以創作翻轉世代想像

當物件成為對話的起點,年齡差異不再是隔閡,而是彼此靠近的橋樑。國家兩廳院持續以藝術回應社會議題,今(2025)年樂齡計畫中的「青銀共創」系列,首度走進劇場後台-佈景製作室,邀請來自18至35歲及55歲以上的青銀世代共創「人生道具盒」,四週課程以記憶為材料,從汲取靈感、建構敘事、到設計製作,過程中青銀世代互相分享故事也交換觀點,將物件共創翻新為故事容器,透過藝術的力量,不僅活化感官與心智,更打開跨世代的對話管道,讓年輕人與長者在創作中重新理解彼此、靠近彼此。另外,「青銀有約:秋天思辨版」將於11月登場,9月8日起開放報名。藝術家王宇光與陳韻文將帶領青年與樂齡共同探討價值觀與世代溝通,透過表演藝術進行深度對話。
國家兩廳院自2021年起持續推動青銀共創計畫,期盼透過藝術介入,創造跨世代合作與文化參與的新場景。國家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表示,今年跳脫藝術演出的形式,以實體製作為主,結合場館工作空間與承載記憶或情感的物件,讓參與者能以更具體的共創模式,在創作中溝通彼此的生命經驗。她進一步指出:「佈景製作室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故事和歷史的場所,在這次活動也成為跨世代分享生活記憶的道具盒製作所。這些跨世代的共創不僅能打開對話,也能透過道具盒製作重塑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經驗,讓每一位參與者,都在藝術中找到靠近彼此的方式。」
以四週時光編織人生道具盒 跨世代在共創中彼此傾聽
「青銀共創」歷時四週,課程從拼貼、靜物觀察到分組共創逐步推進。由物件劇場藝術家曾彥婷擔任導師,以十二張字卡引導學員投票並分組,如「釋放」、「迷惘」、「選擇」、「受傷」等詞成為創作起點;有小組以「選擇」延伸討論是否踏入婚姻,將抽象詞彙化為生命片段。課程並設計讓學員先以五感觀察描述作品,再由主人揭示背後故事,避免先入為主也開啟更多傾聽。
最終,參與者攜手完成了一只只「人生道具盒」,既像小型舞台,也像人生行李箱,盛裝著記憶與交流的軌跡。透過這樣的合作,青年與長者不只是並肩參與,而是真正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在翻新與做舊的過程中,重新詮釋物件的情感與時間感。
在「青銀共創」的四週課程的尾聲,青年和樂齡參與者們分享了各自的感受與收穫。
一位青年參與者分享,自己過往並不習慣與他人分享想法,然而這次的機會讓他感受到了與他人深度交流的價值。另一位青年則提到,在最初他感受到與樂齡者之間的代溝,並希望能在作品中融合兩代的想法,然而最終他發現「其實做自己就好」,並體認到即便想法不同,在作品中也能各自保有自己的創作。
對樂齡參與者而言,這段經歷打破了他們長久以來對跨世代合作的既定印象。一位樂齡參與者表示,「如果同組的是我兒子,也許早就翻臉了」,但透過這次計畫,他意識到自己作為年長者的角色,需要學習如何協商與妥協。他也感受到與年輕人多接觸的重要性,並期待能學習更多與不同年齡層的合作技巧。另一位樂齡參與者則坦言,自己一開始擔心與年輕人的溝通會產生代溝,甚至害怕被當作「老人」,但在共創過程中,她打破了自己的框架,發現「年紀不同的人不一定會跟自己不一樣」,並且高興地看到了彼此之間的共鳴。
當銀髮與青春同坐劇場 藝術成為彼此的語言
「青銀共創」為兩廳院2025年樂齡計畫三大子計畫之一,計畫以藝術做為共融媒介,回應超高齡社會帶來的代間溝通挑戰。年度另一項子計畫「青銀有約」,今年以「有意義的參與」為主題,邀請青銀夥伴在劇場中相遇,於上半年已結合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演出展開三場跨世代體驗活動,透過如《紐約探戈三重奏》、《給你的最後一封情書》、《嗨姆雷特》等演出,引導參與者討論關係、死亡與共融,並搭配講師設計的感官與思辨互動遊戲,讓對話從劇場延伸至日常。
「青銀有約:秋天思辨版」11月登場 9月8日開放報名
接續上半年的交流成果,「青銀有約:秋天思辨版」將於11月登場,邀請參與者欣賞兩廳院秋天藝術節作品《再見狗日子》,並由藝術家王宇光與陳韻文帶領深度議題工作坊。活動採「一天一班級」設計,讓青年與樂齡能在更長時間的相處中,以表演藝術為引,進行價值觀辯證與世代溝通練習。「青銀有約:秋天思辨版」將於9月8日兩廳院官網開放報名。
國家兩廳院2025樂齡計畫感謝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統一證券及國泰人壽的支持與同行。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長期關注高齡藝術參與,與兩廳院多年攜手推動世代共融;統一證券自去年起加入行列,連續兩年支持計畫,展現企業對文化永續與跨代交流的深度關懷;國泰人壽則憑藉其專業與服務,長年陪伴不同世代的生命歷程,自2024年起與兩廳院合作,將樂齡議題列為年度重要倡議目標,並持續擴展世代共創的可能。正因有這些企業夥伴的信任與投入,兩廳院才能持續以藝術為媒介,邀請更多世代走進文化現場,共同書寫屬於每一代人的公共劇場。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01 10:22:21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