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好熱! 台灣40年舒適戶外遊玩時數大減 民團籲重視兒童高溫危害
暑假到了,許多家長會帶孩子到公園放風,但台灣不少公園露天曝曬,一不小心可能中暑。綠色和平今(15)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過去40年間,台灣夏季適合舒適戶外遊玩的時數已減少17天半、熱傷害風險時數增至52天。民間團體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呼籲政府加強公園遮蔭、鋪面改採可降低熱輻射的自然材質,並增加戲水設施降溫。

熱傷害風險戶外時數 多達52天
綠色和平使用中研院資料分析1984~2023年夏季(5~9月)「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1]的變化,探討戶外活動的熱傷害風險趨勢,地點涵蓋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新竹、竹市等八個地區。
在「被高溫偷走的童年:氣候變遷對兒童夏季戶外活動影響分析」報告中,綠色和平將WBGT低於26℃的時段定義為「舒適」戶外遊玩時數,高於29℃以上定義為「熱傷害風險」戶外遊玩時數[2]。分析發現,台灣40年來「舒適」戶外遊玩時數由923小時減至661小時,等同壓縮17天半的遊玩時間;「熱傷害風險」戶外遊玩時數則達到780小時,也就是52天。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說明,從地區分析,台南、高雄、台北三地熱傷害風險時數最高,皆超過800小時;北市31.4℃以上的「極高風險」時數更大於200小時,遠高於其他縣市及整體平均。

報告也利用中研院產業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研究計畫平台,模擬全球升溫2℃(積極減碳)及4℃(不積極減碳)情境下的WBGT資料。方君維表示,在不積極減碳情境下,到了世紀末,每年熱傷害風險時數將由780小時增至1193小時,「超過半個夏天都暴露在熱傷害風險中」。
特公盟建議公園增遮陽、自然鋪面、戲水區
「高溫對孩子來講,是一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傷害,剝奪了他們可以自由玩耍的權利。」職能治療師陳怡潔指出,來到公園,孩子親近花草、透過遊具完成挑戰、種種經驗刺激感官發展;然而,家長擔心孩子天熱身體不適,等到傍晚才帶孩子出門,卻也因此縮短了在外遊玩的時間;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高溫流汗易紅腫發癢的孩童,尤其難被帶到戶外。

孩子感到熱,不一定是太陽曬出來的。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秀娟就表示,小孩子身高較矮,除了會因接觸曬熱的地表而燙傷,更容易接收到地面熱輻射而中暑。王秀娟呼籲,衛福部應在「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及自主檢查表」中增加檢核遮陽設施,遊戲場也應避免大面積橡膠鋪面,改以沙、礫石、樹皮、木屑、草皮等自然材質替代,各行政區也應有附設戲水區的公園,供孩子遊玩降溫。
綠色和平表示,台灣短期應強化2030年減碳目標、長期應落實2050年淨零,確保減碳政策能降低未來高溫風險、實現世代正義。「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也應針對兒童進行調適能力的評估及強化,例如活動空間降溫、熱傷害緊急醫療設備、氣候調適補貼等。
註釋
[1] 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高氣溫作業防護資訊網」,綜合溫度熱指數是依黑球溫度、自然濕球溫度及乾球溫度算出,綜合考量熱輻射、空氣溫度、空氣流動及濕度對熱感知的影響,可用於評估各種作業場所、運動場所和熱環境下的熱危害。
[2] 綠色和平將WBGT低於26℃的時數定義為「舒適戶外遊玩時數」,是參考2013年中央大學研究。超過29℃為「熱傷害風險時數」則是參考2025年中國醫藥大學研究。
[3] 綠色和平報告設定,兒童每日活動時間為早上7點至晚上10點間,一天共15小時。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