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AI司首度亮相 人工智慧環境治理有何任務與挑戰?

走進這個月剛成立的環境部「AI司」,司長辦公室後方櫃子上擺了一包綠色乖乖,祈願系統穩定、工作順利。這層樓不僅有資安專家、資料庫高手、用AI追蹤環保犯罪的公務員,還有從前身監測資訊司一路走來30多年、建立起空氣與水質監測系統的老將。


環境治理也要跟上AI時代,環境部環境資訊科技司本月16日揭牌。環境部長彭啓明上任以來強調環境科技治理,去(2024)年10月首度針對內部人員辦理AI培訓課程,一年後,環境資訊科技司正式成立,首任司長由監測資訊司的末代司長張順欽擔任。張順欽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時強調,環境部AI化的首要任務是確保資料品質及完整性,「沒有資料,你要AI什麼?」




環境部AI司首度亮相 人工智慧環境治理有何任務與挑戰?


張順欽是環境資訊司(AI司)的首任司長,他的辦公桌後方放著一包綠色乖乖祈福。攝影:陳昭宏


當環境部的大腦 也是各單位的「戰情中心」


擁有環境監測及資訊工作31年資歷,張順欽一路見證監測儀器、資訊科技、資料處理技術的快速演變,近幾年的AI發展讓他又驚又喜。他分享,水質檢驗常進行「陰陽離子當量分析」,利用電中性原理確認水質報告是否準確。老方法是在統計程式中輸入複雜公式,慢慢算、慢慢畫、慢慢檢查,如今只要把數據匯入AI系統、下道指令,圖表就能瞬間生成。


不過,就算擁有再多環境資料、導入再先進的AI技術,關鍵仍在於能否提出正確的問題,懂得分析判斷、轉化為具體行動。「你知不知道要畫這張圖?你能不能解釋怎樣才算平衡?平衡又是什麼意思?」張順欽道出對AI司團隊的期待,「你如果不知道要問什麼、做什麼,AI也不會告訴你的。」


環境業務包山包海,都有潛力用上AI。張順欽說,AI司打算每年挑出至少三個工作項目,嘗試導入AI應用,目前正向各司署徵集有機會「AI化」的工作項目。


他舉例,台灣500多根列管煙道及燃燒塔就非常適合利用AI來監控,「你說真人看,要看到什麼時候?」




環境部AI司首度亮相 人工智慧環境治理有何任務與挑戰?


環境部環境資訊科技司(AI司)在16日正式揭牌。由左到右依序為數發部次長侯宜秀、人事行政總處人事長蘇俊榮、環境部長彭啓明、環境部次長謝燕儒、AI司司長張順欽。攝影:陳昭宏


張順欽也想像,未來或許能建置一套整合系統,只要輸入位置,地圖就會自動顯示方圓5公里內的各種環境數據,甚至能輔以AI聊天介面,更直覺探索、理解完整的環境樣貌。


這個系統或許也能用在環評上,例如新的工廠開發,可直接了解環境背景值,省下重複調查的成本及時間。環評委員及民眾打開地圖,可立即比對環說書和既有數據的落差。張順欽解釋,目前雖有空品監測網水質監測網呈現監測數據,但民眾頂多是在單一平台上查詢,資料之間是各說各話。


AI化第一步 收攏上千萬筆環境資料


這些想像之所以有機會落實,仰賴各司署過去數十年來累積成千上萬筆環境調查資料。「沒有資料,你要AI什麼?」張順欽指出,環境部智慧化的首要任務,就是把散落在各個角落的資料收攏,多達1.5萬本的研究報告、空氣與水質監測數據,都要標準化為機器能讀懂並活用的格式。


20年前的環保署(今環境部)曾嘗試建立「環保專案成果倉儲系統」(EPAW),要研究單位把報告中的原始環境數據、調查資料上傳歸檔。但張順欽坦言,許多研究後來並未依環境部要求上傳完整數據,資料庫仍有不少缺漏。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各類資料格式五花八門。空氣品質、水質監測等格式固定、更新穩定的資料相對好處理,更棘手的是各種研究計畫、專案調查、環評書件,往往在計畫結束後,資料就被封存在一份份PDF裡頭,難以搜尋和比對,猶如一座座「資訊孤島」。


張順欽對此並不擔心,他表示,傳統資料庫只有清洗過、結構化的資料才能匯入,但AI司採「資料湖」(Data Lake)方式,先盡可能集中存放所有類型資訊,日後再讓扮演資料分析師角色的「資料科學分析科」,搭配分析技術及AI工具,從中挖掘出洞見。




環境部AI司首度亮相 人工智慧環境治理有何任務與挑戰?


環境部已有不少網站呈現監測數據,但資料多是各說各話。圖片來源:擷取自全國裸露垃圾監控平台


AI司最現實的難題:如何留住人才


依照人事行政總處編訂的員額,AI司應有39個人力,但截至17日仍有14個職缺。張順欽坦言,人力是AI司成立後最現實的難題。


彭啓明16日在AI司成立記者會上指出,部內四署一院的資訊單位,升到最頂也只是科長,「只要數發部開個缺,就都跑到數發部去了。」更別提升遷、薪資發展更好的民間企業。成立AI司後,科長上去還有司長、副司長,人員可發揮專業的空間也更大,環境治理工作的智慧化才能延續。


公部門要和業界搶資訊人才本就不容易,要怎麼留住懂環境、也懂資訊科技的人才,張順欽期許,AI司不只是掌握新技術、單純接任務的單位,而是能主動觀察AI與資料科學能應用的環境領域,並勇於丟掉那些不必再做的業務,花時間在有實質成果、帶來成就感的事情上,「看到成果出來,大家士氣才會跟著起來」。




環境部AI司首度亮相 人工智慧環境治理有何任務與挑戰?


環境部長彭啓明出席揭牌儀式。攝影:陳昭宏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