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量比飛機更高 當「海上移動城市」郵輪成永續旅遊難題

疫情過後,全球郵輪旅遊強勢回歸。根據國際郵輪協會統計,2024年郵輪旅客達346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復甦速度甚至超越整體觀光業。首搭族與年輕族群成長迅速,40歲以下乘客占三分之一。國際郵輪協會澳大拉西亞分會執行董事卡茲(Joel Katz)笑說:「郵輪不再專屬於新婚夫婦或銀髮族。」然而,在旅遊熱潮背後,郵輪高碳排與高污染問題仍待解決,為觀光產業的永續轉型帶來挑戰。



碳排量比飛機更高 當「海上移動城市」郵輪成永續旅遊難題

加勒比海是全球最熱門的郵輪旅遊勝地。圖為台灣邦交國聖露西亞,面積只有半個桃園大,但旺季常有多艘大型郵輪同時造訪,市區交通瞬間塞爆。攝影:黃小莫



國際郵輪協會(CLIA,Cruise Lin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是全球最大的郵輪行業貿易協會,大多數郵輪公司都是其會員。卡茲在GSTC2025全球永續旅遊論壇上分享郵輪旅遊最新趨勢時指出,郵輪業雖僅占全球旅遊業不到2%,卻每年為各旅遊目的地貢獻超過1680億美元(約新台幣5.15兆)經濟產值,創造16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加勒比海是全球最熱門的郵輪航線,歐洲居次。


台灣近年也積極發展郵輪旅遊,根據國際郵輪協會的年度報告,2024年台灣在全球市場排名第15、亞洲第五,台灣郵輪遊客約20萬人,較2023年成長45%。台灣郵輪客平均年齡為46.1歲,平均航程2.6天,少於亞洲各國平均四天,主要旅遊目的地集中在亞洲地區。亞洲前四大市場分別為中國、新加坡、印度與日本。



碳排量比飛機更高 當「海上移動城市」郵輪成永續旅遊難題

台灣港務公司指出,今年基隆港郵輪遊客人次可望復甦至疫情前水準,且高價、奢華、探險型郵輪皆增加,顯示更多高端客透過郵輪造訪台灣。攝影:黃小莫



郵輪猶如「海上移動城市」 蓬勃發展也帶來環境壓力


近幾十年來,郵輪規模持續擴張,約90%的郵輪可載超過千名乘客,而「巨型郵輪」更能容納6000名乘客與2000名船員,幾乎具備完整的度假村功能,包括住宿、餐飲、醫療支援、交通與娛樂等,堪稱「海上移動城市」。


郵輪旅遊對環境與人類健康的影響》研究指出,促成郵輪觀光蓬勃發展的因素包括:載客量提升、港口設施普及、新技術應用,以及船上與岸上活動多樣化,以滿足消費者需求,郵輪產品供給也變得更加多元,一方面,有小型探險或奢華郵輪,前往偏遠且脆弱的海洋環境,另一方面,有如「海上城市」般的大型郵輪,航行於加勒比海、地中海與西北歐等熱門航線。


這些趨勢雖推動旅遊經濟,也加劇海洋污染與碳排壓力,郵輪輕鬆航行旅遊的背後,常被忽視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研究也指出,郵輪碳排放強度甚至高於航空運輸,而且雖然郵輪僅占全球航運業不到1%,但郵輪旅遊產生的廢棄物卻高達全球航運業的1/4,以及郵輪造成的空污、水污和對脆弱棲地與物種的衝擊。



碳排量比飛機更高 當「海上移動城市」郵輪成永續旅遊難題

郵輪產業雖然積極推動永續轉型,但猶如海上城市航向偏遠海域,仍對環境生態造成影響。圖為輪郵造訪挪威北極圈漁村小鎮瓦爾德(Vardø)。攝影:黃小莫



航空、郵輪高碳排難解 透過供應鏈推動岸上行程永續


觀光產業中,航空與郵輪是兩大高碳排來源。雖然GSTC全球永續旅行委員會已為觀光業制定永續旅遊標準,但目前範圍主要聚焦於旅遊目的地、飯店、旅遊業者、會展與景點,並未涵蓋航空與郵輪。


GSTC執行長德本(Randy Durband)在GSTC 2025論壇記者會上表示,航空能源在短期內很難完全轉為潔淨燃料,而這對觀光業減碳造成壓力,尤其是島嶼目的地。因此,觀光產業現階段能做的,是在遊客抵達後,提供更永續的旅遊體驗。


郵輪產業則嘗試從供應鏈切入並推動改變,例如皇家加勒比集團(Royal Caribbean)與地中海郵輪(MSC Cruises)等大型業者,已公開承諾,岸上觀光行程將優先合作取得永續認證的在地旅遊業者。這個做法就像蘋果等電子業大品牌推動淨零轉型時,要求供應鏈同步改變一樣,郵輪公司也利用採購的影響力,帶動觀光業永續發展。




國際郵輪協會澳大拉西亞分會執行董事卡茲,在GSTC 2025 全球永續旅遊論壇上,帶來郵輪旅遊最新趨勢。影片來源:GSTC提供

郵輪產業打造新船隊 目的地預先規劃避免衝擊


卡茲表示,全球郵輪公司正投資超過700億美元(約新台幣2.15兆)打造新一代船隊,預計至2036年將有81艘新郵輪下水,包括大、中、小型船隻皆有,使用液化天然氣(LNG)、甲醇、生質燃料與混合動力等新技術,目標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


產業趨勢顯示,遊客疫情後更崇尚「真實體驗」,這帶動了探險和奢華郵輪的市場增加,卡茲強調:「脫碳(decarbonization)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使命,新船的壽命長達30年,將成為郵輪航行以來最潔淨、能源效率最高的船隻。」


為了推動產業邁向永續觀光,國際郵輪協會也推出《負責任旅遊指導原則》,強調目的地管理與社區合作,鼓勵郵輪公司透過在地採購、創造就業機會與保護文化遺產,並鼓勵遊客在地消費,讓旅遊目的地變得更好。協會每年亦發布《環境技術與實踐報告》,追蹤船隊在能源效率、減排技術與燃料轉型方面的進展。


卡茲在論壇上分享了一個澳洲小社區的慘痛經驗:虔誠的居民們週日上教堂,社區所有商店都關門,結果郵輪卻在週日靠港,大量乘客瞬間湧入,造成居民與遊客雙方都很不滿。


「但郵輪不會『突然出現』!郵輪航程通常會提前兩年以上規劃。」他提醒,所以社區、港口與接待單位必須事先協調,設定接待的條件與時機,讓船隻在適合的時間抵達、社區能準備妥當,避免過度擁擠與生態壓力,這樣才能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達到雙方共榮的永續目標。



碳排量比飛機更高 當「海上移動城市」郵輪成永續旅遊難題

國際郵輪協會澳大拉西亞分會執行董事卡茲提出郵輪「管理型觀光模式」:航程行程通常提前兩年以上規劃、可與目的地協調、避免壓力集中與人潮過度擁擠、促進由社區意見引導的觀光發展。攝影:黃小莫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