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共善學思會6-6】日本羅馬俱樂部會長林良嗣談「改善韌性、提升永續」 以曼谷經驗示警都市失衡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林佑威、陳巧紜/台北報導
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唐獎教育基金會及日本羅馬俱樂部協會於27日慈濟慈善基金會,協辦CNEWS匯流新聞網,共同舉辦的「善文明:利他、和合、永續」全球共善學思會;慈濟副執行長何日生教授主持,特別邀請日本羅馬俱樂部協會會長、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林良嗣(Prof. Yoshitsugu Hayashi)以「改善韌性、提升永續」為題發表壓軸演講。
何日生介紹,林良嗣長年專研交通與土地使用互動、氣候變遷影響與城市韌性政策,是世界交通學會(WCTRS)前會長及羅馬俱樂部執行委員,對亞洲多國的永續都市規劃有深遠影響。他曾協助泰國曼谷調整交通預算比例、推動軌道導向發展,也參與日本磁浮高鐵與印度高鐵規劃。
林良嗣致詞時指出,全球城市發展普遍面臨「失衡」問題,以1990年代曼谷為例,因欠缺永續概念與軌道支撐,城市過度平面擴張、交通壅塞嚴重,甚至有學生每日通勤長達8小時。他比較東京與曼谷發展模式指出,東京因早期軌道系統完善而形成「立體擴散」,而曼谷因軌道不足陷入「二維擴張」困境,能源消耗更高達名古屋的6倍。
在談及城市韌性時,他以東日本大震災為例,指出沿岸堤防受損情形 `,` 並以柔道「借力使力」(Uchimata)比喻韌性設計,「面對衝擊時,應以順勢之力化解危機」。
林良嗣也提及孫文倡導的「平均地權」思想,主張地利共享、地價應合理回饋社會,並建議以稅制回收土地資本利得,使公共投資效益可惠及全民。他強調,評估公共投資不應僅以GDP衡量,更應納入SDGs、所得分配及民眾主觀幸福等指標。
在生活品質(QOL)評估方面,林良嗣以新加坡為例說明不同性別、年齡族群在安全、就業、醫療與社區生活上的差異,強調政策應以「可及性」與「包容性」為基礎,並納入災害風險對生活品質的影響。
林良嗣最後指出,未來都市發展的關鍵在於「適度分散」與「合理誘因」,透過制度與財政工具引導人口與機能分布,才能同時降低生活成本與災害風險,真正達成「韌性提升、永續共榮」的城市目標。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林佑威、陳巧紜。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慈濟共善學思會6-1】從古老智慧到AI時代挑戰 慈濟唐獎論壇倡「以善應變」開啟全球倫理新思維
【慈濟共善學思會6-2】從亞里斯多德到孔孟之道 薩克斯倡「儒家和平」成全球共善典範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邱 璽臣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