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沒人開公車 地方拚解決司機荒 學者籲以彈性工時搶人才

未來沒人開公車 地方拚解決司機荒 學者籲以彈性工時搶人才

新竹縣政府新闢的「快捷九號」公車原在今年2月開學日首度上路,卻發生首班車與第二班車皆未發車的情況,讓大批通勤學生苦等無援。而「消失的公車」在各地頻傳脫班、誤點,客運業估計,未來5年難逃大幅停駛、減班的命運,地方政府則祭出獎金、補助制度,並推出「受訓即任用」等計畫,盼減少缺工納人才。另學者認為,應導入彈性工時,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因應難以逆轉的人力荒。



根據《聯合報》報導,面對頻繁消失的公車,是公車產業長期缺工、人力老化下,惡性循環的結果。據統計,目前60歲以上的公車駕駛占總數18%,雙北更高達19%。客運業估計,人力結構若不改善,未來5年難逃大幅停駛、減班的命運。



交通部統計,全國市區客運駕駛人數從2015年1,1811人,減至去年1,0588人,減幅約1成,平均年齡從45.2歲逐年攀升。2015年公車駕駛主力為35至50歲,占總數51.5%,2023年減到35%;50歲以上駕駛占比從33.9%,增加到58.9%,顯示中高齡司機已成現役主力。35歲以下的年輕駕駛占比,從10年前40%,逐年遞減為5.6%。



交通部公路局也統計,全國公路客運缺662人、市區客運缺1791人。首都客運集團總經理李建文感嘆,「每天都在招募駕駛,台北市有3千4百多輛公車,至少要4千4百多人,現在只有3千6百多人,連最起碼的標準都達不到」,直言大台北公車現況是老人載老人,駕駛又老又少,若再無年輕人投入,只能減班或退場,憂心未來沒公車可搭。



洪姓駕駛則透露,他每天清晨5點就得上工,早餐只能吃乾糧,班次間僅有15分鐘休息時間,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而且公車司機常被抱怨「年輕人未必能忍受這樣的壓力,許多人因此離職。」自嘲公車司機是路上最底層。



因應缺工情況,新竹市府今年起為公車駕駛加薪,原本月薪補貼5千元,今年起加到1萬元,新竹縣府則補貼駕駛每月1萬元,原本只發到去年底,但為防新竹市府挖角,縣長楊文科追加預算續辦獎金制度。同屬竹苗生活圈的苗栗縣長鍾東錦也宣布跟進,苗栗市區公車駕駛皆加薪1萬元。至於雙北,今年起紛紛調高運價,為公車駕駛加薪,每月多領8千元。



另為解決公車駕駛老化及人力荒加劇,桃園市政府去年3月開始出錢培訓公車司機,推出「受訓即任用」計畫,每人補助20萬元,桃園公車駕駛增加133人,駕駛平均年齡也從49.8歲,減少到49.3歲。新竹縣府也跟進,正規畫與業者合作,培訓類似「公費生」的公車駕駛。



而面對駕駛人力荒,業界近年積極向女性族群招手。全台女公車駕駛10年前約252人,目前占比從2.19%,提高到3.48%,主要集中在六都。38歲吳姓女駕駛開公車約10年,她表示,早期職場不友善,且開公車遇上塞車想上廁所或生理期就不方便,還會遇到男乘客言語或肢體騷擾,但待遇不錯,職場環境也有改善,愈來愈多女性加入。



台北客運協理呂燦亮指出,近年女駕駛增加,女性對公車熟練度不輸男性,留任穩定度更高。業界非常歡迎女性加入,但長期的職業刻板印象難打破,女駕駛人數不易大幅提升。新北市交通局長鍾鳴時說,女性開車較溫和,對乘客容忍度較高,可積極爭取聘用。



針對公車駕駛缺工、老化情況,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特聘教授林良泰表示,年輕人寧可開Uber(多元計程車),不想綁在公車路線上一整天,建議客運業若能導入彈性工時,例如安排半天班表,增加排班多元性,可吸引更多人加入。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教授兼建設學院院長蘇昭銘說,公車司機不像飛機機長般獲尊重,客運業應改善薪資結構,減少低底薪、高獎金模式,避免工時長才領得多。



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也說,駕駛面對事故、投訴壓力大,加上人力往中高齡傾斜,相對風險提高,客運業應透過保險機制,一方面提供健康保障,遇到事故時以保險因應,減輕駕駛承擔風險,也可穩定人力。交通學者鍾慧諭則表示,公車路網應重新盤點,以降低人力,又可滿足運輸需求。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