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女性風險高 台北慈濟籲及早養骨防跌減痛
(記者陳志仁/新北報導)65歲林奶奶背部痠痛兩年就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透過口服藥物與生活習慣改善,疼痛明顯減輕;根據國健署調查,65歲以上長者骨質疏鬆盛行率達14.1%,女性高於男性,症狀包括背痛、身高變矮或駝背,甚至增加骨折風險,提醒民眾預防骨質流失宜趁早養骨。
圖/台北慈濟醫院簡子軒醫師指出,「造成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不可控制與可控制因素。(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人體骨骼主要由鈣質與礦物質構成,骨密度在20至30歲達高峰,是骨骼最緻密、強壯的時期,隨著年齡增長,骨質逐漸流失,骨骼孔隙增多,即為「骨質疏鬆症」;65歲林奶奶兩年來背痛頻繁,靠肌肉鬆弛與止痛藥控制,經台北慈濟醫院簡子軒醫師診斷後,使用抑制骨質流失口服藥物並改善生活習慣,疼痛顯著減少,目前定期追蹤骨密度。
國健署2017至2020年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骨質疏鬆盛行率14.1%,每7人就有1人受影響,女性明顯高於男性,症狀包括背部痠痛、身高變矮、駝背,嚴重可導致壓迫性骨折;骨質疏鬆分為停經後女性因雌激素下降的「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及高齡者因機能老化與營養吸收下降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
簡子軒指出,「造成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不可控制與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制的部分包括女性、年齡超過70歲、有家族或身材特別矮小者;而可控制的因素則包括鈣質攝取不足、缺乏運動、攝取過量咖啡、吸菸及飲酒過量等生活習慣。」
臨床診斷可透過DEXA骨密度檢測,以T值判定,T值≥-1正常,介於-1至-2.5為骨質不足,低於-2.5為骨質疏鬆,治療策略包括抑制骨質流失與促進骨生成,口服或針劑皆可;簡子軒提醒,有非創傷性骨折、T值<-2.5或十年骨折風險較高者需治療,但腸胃不適、心血管病史或腎功能異常者應與醫師討論。
預防骨質疏鬆宜從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入手。建議攝取牛奶、深綠蔬菜與豆製品,進行慢跑、快走等負重運動,每天曬10至20分鐘太陽以促進維生素D合成;長者亦應改善居家環境,浴室、廚房加裝防滑墊,並透過運動增強肌力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與骨折風險。
- 記者:陳志仁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