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應急到常態:稀土斷供下的中美供應鏈攻防/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自2025年4月,中國大陸對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以來,稀土斷供已成為美中貿易與科技競爭的焦點。面對美國軍工製造業對釹(Nd)、鏑(Dy)、釤(Sm)等稀土元素的高度依賴,北京當局在維護國家戰略利益,與穩定國際關係之間尋求平衡,先後推出三大應對策略:快速審批機制、階段性互惠放寬與臨時許可證優先級調整。
快速審批機制,又稱「稀土出口綠色通道」,由大陸商務部攜手外交部共同推動。其官方對於歐盟及其他「盟友」企業,提出的合規化用途申請,可在必要時依據「急迫程度」進一步縮短工作日程。7月3日,其外交部長王毅在柏林記者會上強調,此舉旨在回應歐洲新能源車,與高端製造業的合理需求,既不損害國家安全,又可維穩產業鏈信心。
該機制一方面為歐洲企業提供可預期的供應安心,另一方面,也將審批時程控制權牢牢掌握在國內手中,藉此強化北京在國際稀土競爭中的話語權。不過,審批標準的透明度與資訊公開程度,仍是未來監督與風險管控的關鍵。
2025年6月底,美中在日內瓦與倫敦分別舉行高層貿易磋商,達成「階段性互惠框架協議」。根據協議,中方同意自7月起,對美國非軍用稀土(尤其是電子與汽車工業用級),實施分批審核與放寬;美方則同步取消對華乙烷、噴射引擎部件及EDA設計軟體的部分出口限制。此舉打破自4月以來雙邊對峙的僵局,為產業鏈短期穩定注入活水。
此外商務部發言人7月4日證實,首批對美申請已開始獲批,預計下季度將陸續交貨。同時,美國多家稀土回收及磁體製造商,也已收到具體訂單放行通知。儘管軍用級及高純度分離物項依舊封鎖,但階段性鬆綁猶如緩衝帶,讓美中兩國在必需技術領域保有互信基礎。
而為針對汽車等民用重點行業的迫切需求,大陸於6月初向通用(GM)、福特(Ford)及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三大美國車廠的稀土供應商,發放為期六個月的臨時出口許可。許可證涵蓋釹鐵硼與釤鈷永磁體所需的中、重稀土元素,並設置「不得展期」的重新審核條款,以確保在期滿後,能根據貿易局勢重新調整策略。
同時,按照「經濟影響度」、「企業合規記錄」、「訂單量級」等指標,為不同申請訂單分配審批優先級。此舉一方面彰顯大陸在管制細節上的靈活性,另一方面也讓企業難以預測中長期供應狀況,進一步強化「談判籌碼」的效應。
綜上所述,其三大應對策略,既是大陸在稀土出口管制下的「應急之舉」,亦是對國際供應鏈調整的「戰略布局」。短期內,快速通道與臨時許可平抑部分市場恐慌;階段性鬆綁則為中美關係留出緩衝空間。然而,這些措施均屬「階段性」與「部分性」的鬆綁,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大陸對全球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
未來歐美若是要擺脫大陸的主導地位,或須朝以下三點發展:一是擴大多元化來源,包括澳洲、加拿大及巴西的新礦開發;二是加速替代材料與回收技術的研發與量產;三是持續加深多邊合作機制,借鑑戰略石油儲備模式,建構戰略級稀土儲備。惟受限於開採到投產的長週期,以及替代技術成熟度尚低,短中期內仍難以扭轉「高仰賴」態勢。
總之稀土斷供風波,突顯全球高科技與軍事競爭中的資源安全考驗。北京的管制策略已由單純的「出口禁令」升級為「有序管控+分層放行」的複合模式;歐美諸國則需以「長短結合、多線並進」的供應鏈韌性建設,方可在未來的軍武與產業競賽中保有主動。(照片示意圖翻攝畫面)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