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走進熊山》─從童書出發 學會與臺灣黑熊共生的距離

《那一天,我走進熊山》─從童書出發 學會與臺灣黑熊共生的距離

【記者 陳顗喆/台北 報導】臺灣山林有熊,沒錯!臺灣黑熊是臺灣特有種,一直以來都和我們住在同一塊土地上。但是過去不容易看見牠們,隨著政府保育有成,這些年來黑熊的族群逐漸增加。

當黑熊的數量增加且活動範圍也往淺山分布,民眾遇見熊的機會比以往多,如果真的遇到熊,我們要做什麼?

當熊與人的距離拉近了,正確觀念更加重要
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與親子天下合作、童書作家王文華所著的《那一天,我走進熊山》,就是因應黑熊保育的趨勢及現況,希望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給大小朋友一分溫柔的叮嚀。


《那一天,我走進熊山》─從童書出發 學會與臺灣黑熊共生的距離
▲長官貴賓蒞臨共同倡議讓友善黑熊觀念向下紮根,呼籲童書初衷。

臺北的新書分享會於十月十八日上午在親子天下Club舉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署長張弘毅表示,過去大多數民眾對黑熊的感覺距離遙遠,偶爾看見黑熊的消息,通常都是來自於新聞媒體。但現在不一樣了,山林裡的居民,或者民眾到山林旅遊,都有可能與黑熊不期而遇。如何讓人與熊都平安,取決於我們的正確觀念及態度,這也是出版這本童書的初衷。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黃信富專門委員也提到,黑熊的形象鮮明,是臺灣特有動物的代表性物種,過去不容易遇見,這幾年遇到熊的機率比較高。面對令人欣喜的保育成果,同時也要讓民眾知道,持續落實保育行動,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

落實無痕山林、遇熊不驚慌
接下來的新書分享與座談環節,由作者王文華老師分享這本書的靈感醞釀及創作過程。他在一次的山林採訪當中,一位國小校工提及曾經在晨間無人、靜謐的校園,遠遠看見黑熊的身影。這是他第一次看見黑熊,內心雖然激動,但仍保持冷靜,默默向後離開再打電話向校長報告。校工的分享,給了王文華老師描寫人熊初相遇那一刻的靈感,遇到黑熊千萬不要驚慌大叫、奔跑,默默向後離開即可。其實熊很怕人,而且喜歡「不勞而獲」,所以來到山林不要留下任何食物,落實「無痕山林」,黑熊就不會靠近有人類足跡的地方。


《那一天,我走進熊山》─從童書出發 學會與臺灣黑熊共生的距離
▲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經理郭彥仁(左)、童書作家王文華(中)及親子天下主持人李佳穎總監(右)於座談中分享童書理念及人熊和平共處重要性。

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經理郭彥仁,曾經參與黑熊調查,他形容調查黑熊活動定位點,就好像哈利波特的魔法,從原本只在山區出現,逐漸連馬路邊、部落邊都有足跡。他以自身遇到黑熊的經驗分享,要與熊保持大約一、兩百公尺以上、瞇著眼睛才能看清楚熊,就是保護自己也保護熊的距離。

緊接者的有獎徵答,讓現場讀者搶答:「當遇到黑熊時的正確反應」、「哪一種行為會讓黑熊變得危險」、「小朋友也可以參與哪些黑熊保育行動」等。透過這些提問讓大家了解,親子如何共同打造「友熊森林」,並以此為起點,以行動關懷環境、了解及尊重部落文化,一起許下十年後還能在臺灣山林遇見熊的期望。(圖/主辦單位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