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楊威利/歐洲反無人機牆

無人機躍昇為歐洲國家國安議題,馮德萊恩倡議要興建反無人機牆。(圖/EU)
[NOWnews今日新聞] 先說結論再論述。
※無人機躍昇為改變世代的武器。
※無所不備、無所不寡。
新聞
歐盟各國於10月舉行非正式峰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議建構無人機牆,以增強歐洲東部的盟國防禦能力。
※無人機躍昇為改變世代的武器。
俄烏戰爭延宕三年,先前雙方由155公厘砲彈的消耗戰轉變成飛彈與無人機的消耗戰,在近期俄羅斯的攻擊行動中,有部分無人機落入波蘭,波蘭空軍緊急起飛戰機攔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挪威與丹麥,不明無人機入侵導致機場航班大亂,外界認為這與俄羅斯有關,普丁後續也在論壇中笑著回應以後不會派遣無人機了。
無人機是戰場上必備的武器,據統計俄烏戰場上每天消耗500架以上的無人機,這些無人機躍昇為國際政治的議題,真是始料未及,無人機堪稱改變戰爭進程的武器之一。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舉凡戰略、戰術、將領能力、士氣與民心向背等等,武器與裝備比較難決定戰爭勝負與進程,但人類征戰的長久歷史中卻還有些裝備與武器改變戰爭。
冷兵器時期的馬鐙與鞍是一個例子,這兩項器具發明後賦予騎兵更多的駕馭力,形成對步兵的機動優勢。後續是蒸氣船對風帆戰艦、鐵甲船對木殼船以及後續英國推出的無畏艦(Dreadnought),二戰時期空權興起後對抗海權的優勢等,這些都是武器改變戰爭歷史的明證。二次大戰後則是熱核武器,在美蘇雙方都不敢用核武的情況下,還是有武器與裝備可以改變戰爭歷程。
越戰時期的UH-1直升機是其中之一,這型直升機帶來了陸軍垂直包圍的觀念,1980年代引進的巡弋飛彈以及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的各式導引武器,都算是改變戰爭型態的武器。35年後,無人機與無人艇的運用,算得上是改變戰爭歷程的武器,只是大眾很難想像,這種武器居然「大」到歐洲國家要開峰會解決。

※無所不備、無所不寡
歐洲無人機牆涵蓋範圍約2000公里,從挪威延伸至波蘭,系統建成後希望能完成無死角的偵察與反制系統,應對俄羅斯可能的無人機滲透。反無人機系統大約有下列構成要素:偵測、指揮、防範與攻擊。
特規雷達偵測無人機的距離大約是2-20公里,以2000公里計算約略需要100座偵測雷達,這條監測網成形後還得將資訊後傳,在需即時反應的狀況下,這些雷達站所測得的資訊也需要指揮中心處理;偵測到入侵無人機後還需以硬軟殺方式擊落這些無人機。以上林林總總加起來,究竟需要「幾套」才夠?
其實不管幾套都不夠,因為兵法有云備前則後弱、備後則前弱;無所不備、無所不寡。即使這道無人機牆建成後,攻擊方只要有心還是可以趁機突破這種線性防禦。實際上的做法可能是在沿著前東歐國家(波海三國、波蘭、烏克蘭、羅馬尼亞)部署偵測雷達線,後方有分散式指揮中心,重要據點(基地、機場、關鍵設施)才有硬軟殺設備,上述據點還可能配賦複數雷達以利偵測。
上述系統建成後勉強可以應付無人機,來襲的巡弋與彈道飛彈呢?承平時期可能也是需要,歐洲國家要建成美國式的金穹反飛彈系統不是不可能,但要花很多錢,歐洲國家雖然比較有錢但不見得每個國家都願意出資。
地理上的遠近造成歐洲國家態度不一,這在歐洲國家增加國防預算到GDP5%的議題中就可以看出,鄰近烏克蘭較近的國家紛表贊成,但義大利與西班牙等相對遙遠的國家,增加軍費的額度與時程就很慢,畢竟這離該國實在是太遠,反無人機牆的興建,經費挹注的態度也是跟距離遠近有關。
這道2000公里的反無人機牆不易建置,但在地理範圍較小的區域或許能建成,例如金馬離島與台灣本島,只不過2022年7月中國無人機入侵金門以來,似乎台灣反無人機的努力慢了些,未來得儘速加把勁完成。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楊威利/主力戰艦的迷思
名家論壇》楊威利/中國九三閱兵
名家論壇》楊威利/台灣史上最高軍事預算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