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女幸福感亮警訊 兒盟喊話兒家署提建議

青少女幸福感亮警訊 兒盟喊話兒家署提建議
臺灣兒少的生活幸福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從課業負擔、外貌焦慮到人際孤立,看不見的重擔正逐步侵蝕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圖/兒盟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再過兩天就是「世界兒童人權日」,但我國兒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根據兒盟調從課業負擔、外貌焦慮到人際孤立等,整體身心健康呈現失衡現象。兒盟呼籲政府把握「兒童及家庭署」成立契機,補強兒少心理健康的前端預防。

兒福聯盟《2025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 顯示,台灣學童的主觀生活滿意度雖回升至72分,但仍落後於《2021/2022學齡兒童健康行為國際調查》 (HBSC),其中13歲青少女的幸福感跌破及格線,僅48.9分,與國際平均相比差距顯著。此外,近四成兒少認為「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心理疏離感創下三年新高;同時也有運動量不足、親子溝通不良,整體身心健康失衡現象。

進一步分析兒少對生活各面向的感受發現,孩子對「居住的家」最滿意,對「朋友關係」多半良好,比對「家人關係」滿意;對「外表」最不滿意,其次是不滿意自己的「空閒時間」與「人生選擇」,顯示孩子在生活與人際上穩定,卻在自我認同與掌控感上仍有不足。

此外,台灣兒少對自身外貌的評價大多偏向負面,無論年齡或性別,認為自己「有點胖或太胖」的比例皆高於國際平均 ,13歲青少女中更有近一半(46.3%)對身形不滿,顯示外貌焦慮與自信不足的情況相當普遍。

在生活習慣方面,雖然台灣兒少不論男女運動狀況皆明顯不足,遠低國際平均。13歲青少女只剩四分之一有規律的運動習慣,不僅較11歲大幅下滑15.9%,比例甚至不到國際平均的一半。整體而言,孩子們在健康、自我形象與生活節奏之間仍未取得良好平衡。

在家庭生活中,兒少每天與家人共餐的比例將近六成五,較去年微幅上升,也高於國際平均,但隨年齡增長,共餐頻率明顯下降,反映出升上國中後因課業繁忙,親子互動大幅減少。有七成選擇跟母親傾訴煩惱,跟父親傾訴的比例僅51.4%;與國際平均相比,台灣兒少與父母溝通的難度皆普遍較高。雖然台灣家庭共餐機會較多,卻可能因家長忙碌或餐桌對話不足,未能促進親子互動與情感交流。

在同儕部分,台灣兒少對同儕支持的感受普遍偏低,不到一半的孩子認為同學友善、樂於助人或能彼此接納。台灣兒少的課業壓力也較國際提早浮現,11歲男生中已有四成示感受到課業壓力;女生從11歲到13歲的壓力感受更增加約一成。顯示孩子課業壓力繁重,也難以從學習中找到樂趣與成就感。當學校成為壓力來源,兒少的幸福感自然難以提升。

在政府宣布衛福部轄下成立「兒童及家庭署」之際,兒盟提出以下三點呼籲:

一、強化兒少心理健康前端預防與支持服務:兒少的壓力大多源自校園與日常生活,政府若只在醫療端才介入,往往為時已晚。建議將兒少心理健康促進的三級預防方案,納為「兒童及家庭署」的核心業務,包括: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編列專款補助地方與民間單位提供預防推廣方案,確保有心理困擾的孩子能及早被接住,並獲得心理健康支持與服務。

二、倡議「周末運動日」:兒盟呼籲家庭推動「周末運動日」,鼓勵家長陪伴孩子走出戶外,以親子共運動的方式取代沉迷螢幕的休閒模式。固定的運動時間不僅能強化體能與情緒穩定,也有助於親子互動與壓力釋放,讓運動重新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善用兒盟資源隨時求助、持續守護心理健康:兒盟提供多元求助管道,包括「兒童專線」、「少年專線」及「LINE@線上聊」服務,讓全台學子能隨時找到傾訴與協助的窗口。此外,「護心護照」是一份為學生量身打造的心理健康守護工具,透過簡單的自我檢視與情緒記錄,幫助孩子理解自身情緒、提早發現心理困擾,並促進與家人、師長間的溝通。



相關新聞


國高中上課時間縮短 兒盟憂壓力沒減恐只是改待補習班


衛福部將成立兒家署!石崇良揭核心任務:少子女化難靠一署解決


賴清德宣布衛福部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全面關注兒童身心發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