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附中地理奧林匹亞奪銀 人文關懷洞悉升學趨勢
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高三雙語實驗班潘O庭、郭O慧同學,在洪振斌老師與慈濟大學簡子超教授的悉心指導下,以專題論文《臺灣各大學學生來源分析-以113年個人申請入學管道為例》,於第24屆全國高中地理奧林匹亞競賽中,勇奪地理專題論文組銀牌獎。這份榮耀不僅是對學生學術能力的肯定,更是慈大附中長期深耕專題探究、培養具備在地關懷與國際視野學子的甜美果實。
從自身出發 看見學子的升學地圖
身為即將面臨大學選擇的高三生,潘羿庭與郭亭慧對於「選學校」這件事有著切身的體會。「我們很好奇,大家在選擇大學的時候,『距離』到底扮演了多重要的角色?」這個簡單的念頭,成為她們耗時兩年研究的起點。
她們的研究運用最新的升學數據,深入分析全臺學生的流動趨勢,描繪出一張清晰的「升學地圖」:臺灣學生的就學選擇正顯現出強烈的「區域化」趨勢。而這份研究報告更敏銳地指出:地圖的背後,反映了長期存在的城鄉資源不均問題。
兩年探究路 夜晚的星光比獎盃更閃亮
這面銀牌的背後,是兩位同學長達兩年的堅持與無數個奮鬥的夜晚。回想這段旅程,潘O庭感觸良多地說:「一路走來真的很不容易,每天被進度追著跑,還要兼顧學業。交件那週每天都很晚才睡,那種眼睛痠痛到不行、卻還要繼續打論文的感覺,至今印象深刻。」
郭O慧則回憶起從一開始的無措、研究過程中的迷茫,到如今的成果,她笑著說:「我們兩個常常想法不同,但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彼此問答、補足思考上的缺口。」正是這種良性的激盪,讓論文的觀點更加完整與深入。
對於這份得來不易的成果,兩位同學心中充滿了感恩。潘O庭說:「我們曾經一無所有,透過努力與堅持才有此收穫。由衷感謝老師與教授的全力協助,也謝謝身旁的隊友陪我一起闖盪,耗時兩年走到這裡,真的萬分感恩與感動!」
郭O慧也特別致謝:「非常感謝即使工作忙碌,仍全力指導我們的阿斌主任;以及幫我們處理程式,讓我們能分析龐大數據的子超教授,沒有他們,就沒有這一切。」
對她們而言,這段旅程最珍貴的,或許並非最後的獎盃。郭亭慧感性地分享:「地奧的路,我們走了兩年。比起最終站在領獎台上,我反而覺得那些一起討論方向、充滿挑戰的夜晚,是更閃閃發光的。這一切讓我覺得很幸福。」
慈大附中雙語實驗班長期與慈濟大學智慧永續管理學院合作專題研究特色課程,透過大學教授的指導,增進學生學術研究的能力。此次獲獎,也是慈中教師與慈大教授攜手合作的成果。
慈大附中校長廖逸貞表示,學校一直以來鼓勵孩子「立足在地、放眼國際」,將課堂所學的知識,化為對社會的溫柔理解與實際行動。這次的佳績,再次印證了慈大附中以人文為本、重視多元發展的教育理念,培養出的孩子不僅具備扎實的學術能力與雙語溝通力,更擁有一顆願意為社會付出的柔軟心。這面銀牌,不僅閃耀著知識的光芒,更輝映出年輕學子立足花蓮、關懷臺灣的溫暖印記。
撰文/夏嚴芸婕;攝影/慈大附中提供
- 記者:TCnews慈善新聞網
- 更多生活新聞 »